|
|
 |
|
|
|
中西医协同抗癌 |
|
□钟毓 在抗击癌症的征程中,现代医学与中医药正从“各自为战”走向“协同作战”。手术、化疗、靶向治疗等现代手段精准打击肿瘤,但常伴随副作用;中医药则通过整体调节、扶正祛邪,为患者提供“减毒增效”的支持。 术前术后 手术是早期癌症治疗的核心手段,但术前患者常因肿瘤消耗或焦虑导致体质虚弱,术后则面临伤口愈合困难、免疫功能下降等问题。中医药通过“未病先防”的理念,在术前利用补气养血、健脾益肾的方剂调理身体,增强患者对手术的耐受性;术后则以调理脾胃、补养气血为重点,促进身体康复,预防感染和并发症。 放化疗期间 放化疗是杀灭癌细胞的有效手段,但恶心、呕吐、骨髓抑制等副作用常让患者难以坚持治疗。中医经过辨证,针对不同的副作用制定个性化干预方案。 消化道反应 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中医归为“胃气上逆”,常用旋覆花、代赭石等降逆止呕;放疗导致的口干咽燥,则以沙参、麦冬等养阴生津。 骨髓抑制 放化疗常引发白细胞、血小板下降,中医通过补肾活血(如补骨脂、女贞子),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恢复。 皮肤黏膜损伤 放疗引起的皮肤溃烂,中医以清热解毒的金银花、连翘配合养血和营的白芍、桂枝,促进溃疡面修复。 中医药的介入不仅减轻了副作用,还能提高患者对治疗的耐受性。 靶向与免疫治疗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是现代肿瘤治疗的突破,但耐药性和免疫力相关不良反应仍是挑战。中医药通过调节肿瘤微环境,为这两类治疗提供“助攻”。 延缓耐药 部分中药可抑制肿瘤细胞信号通路,减少对靶向药物的抵抗。例如,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改善肿瘤血管生成,增强药物渗透。 减轻副作用 免疫治疗可能引发免疫性肺炎、甲状腺功能异常等,中医通过润肺止咳(如沙参、麦冬)或调和阴阳(如黄芪、人参)缓解症状。 康复期与晚期治疗 对于无法手术或放化疗的晚期患者,中医药以“扶正培本”为核心,通过调理脏腑功能、改善气血平衡,缓解疼痛、乏力等症状,实现“带瘤生存”。例如,活血化瘀类中药可降低血液高凝状态,减少肿瘤转移风险;清热解毒类中药能抑制炎症,提升机体抗癌能力。在康复期,中医还利用八段锦、太极拳等传统运动,结合心理疏导,帮助患者重建生活信心,延长生存期。 中医外治法 中医外治法通过皮肤、经络等途径直接作用于病灶,具有“低风险、高效率”的特点。 针灸 通过刺激足三里穴、内关穴等穴位,调节胃肠功能,缓解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针刺督脉可改善骨髓抑制,提高免疫力。 穴位贴敷 将中药贴于特定穴位,止呕、止咳、止痛效果显著。 中药外洗 针对奥沙利铂等化学药物导致的神经麻木,以红花通络粉外洗,促进血液循环。 中西医协同抗癌,不是简单的“1+1”,而是通过现代医学的“精准打击”与中医药的“整体调节”形成互补。 (作者供职于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