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门脉性肝硬化患者的居家照护 |
|
□李旭东 门脉性肝硬化因门静脉血流受阻导致压力升高,可引发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等严重问题。患者的居家照护,需要围绕预防并发症、监测病情、优化生活管理等展开。 病情监测 出血预警:观察有无呕血(鲜红色或咖啡渣样)、黑便(柏油样)、头晕、心慌、出冷汗等,提示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最危急的并发症)。 腹水/水肿加重:记录每日腹围(肚脐水平绕腹一周)、体重(同一时间、空腹、穿同样的衣物测量),若短期内腹围增大、体重每周增加超过2千克,或下肢水肿蔓延至大腿,可能提示腹水加重。 肝性脑病迹象:注意患者有无性格改变(如烦躁、淡漠等)、行为异常(如随地大小便、手抖等)、意识模糊(如定向力障碍、计算能力下降等),这些可能是肝性脑病的早期表现。 感染信号:监测体温,若出现发热、腹痛(尤其是持续性腹痛)、腹水增多且浑浊,需要警惕自发性腹膜炎。 饮食护理 合理饮食是预防出血、腹水、肝性脑病的核心措施,需要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预防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避免摄入坚硬、尖锐食物:如坚果、油炸食品(如油条、薯片等)、带刺的鱼、硬壳水果(如未去皮的苹果、梨等)、粗纤维蔬菜(如芹菜、韭菜等),建议将食物煮软、切碎或打成泥状。 避免摄入过烫的食物:食物温度控制在40摄氏度以下(接近体温),防止高温刺激血管扩张破裂。 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减少食物对血管的摩擦。 控制腹水 低盐饮食:每日食盐摄入量≤2克(约一啤酒瓶盖),避免摄入酱菜、腌肉、罐头、酱油等高盐食物;烹饪时用香料(如葱、姜、蒜)替代盐调味。 限饮水量:若腹水严重(腹围明显增大),每日饮水量控制在1000毫升以内。 预防肝性脑病 急性期(肝性脑病发作时):暂时禁食蛋白质,待意识恢复后逐渐增加蛋白质的摄入量。 稳定期:适量摄入优质蛋白(如鸡蛋、牛奶、鱼肉、瘦肉等),避免摄入过量,以免加重肝脏代谢负担,诱发肝性脑病。 避免摄入“产氨多”的食物:如腐乳、酱菜、蛋黄、甲鱼等,这类食物代谢后易产生氨,增加肝性脑病的风险。 预防措施 食管胃底静脉出血 立即禁食禁水:避免食物刺激加重出血。 保持正确的体位:让患者取侧卧位或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入气管导致窒息。 快速就医:立即拨打急救电话,途中监测血压、心率(若血压下降、心率加快,提示出血量大)。 避免腹压骤升:如用力排便(可遵照医嘱用乳果糖软化大便)、剧烈咳嗽(及时止咳)、搬重物等。 定期做胃镜检查:1年~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评估静脉曲张程度,必要时做套扎或硬化治疗(预防出血)。 腹水 利尿剂的使用:患者要遵照医嘱服用螺内酯、呋塞米等利尿剂,不可自行增减剂量(过量易导致低钾/低钠血症);服药期间,要观察有无乏力、肌肉抽搐(低钾信号)等症状,及时告知医生。 皮肤护理:腹水患者腹部膨隆、皮肤紧绷,易破损感染,需要穿宽松的衣物,避免摩擦;卧床时勤翻身(每2小时一次),防止压疮;若皮肤瘙痒,不可抓挠(可用温水擦拭)。 预防感染:腹水患者免疫力低,需要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清洁口腔),避免去人群密集处,防止感冒或交叉感染。 肝性脑病 控制便秘:便秘会导致肠道氨吸收增加,可每日用乳果糖(遵医嘱)促进排便。 避免感染: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是肝性脑病的常见诱因,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时,要及时治疗。 慎用药物:避免使用镇静安眠药、含氨药物,用药前需要咨询医生。 (作者供职于新乡市传染病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