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珍
手术室感染控制是医疗安全的核心环节,主要通过环境管理、人员规范、无菌操作和器械消毒四大核心措施实现。相关数据显示,术后感染可能使患者住院时间延长3倍以上,治疗费用增加近50%。手术室护士在感染控制方面有重要作用。 术前准备是感染控制的第一道关,护士在这个阶段就要展开全面布防。手术室的环境消毒堪称“地毯式作战”。护士会用含氯消毒剂对手术台、器械车、墙壁、地面进行全方位擦拭,不放过任何一个卫生死角。在空气消毒方面,护士会使用紫外线照射或层流净化系统,确保手术区域的空气菌落数控制在严格标准内。 在器械准备方面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手术器械在进入手术室前,需经过多道“安检”:先用酶清洗剂去除上面的血迹和有机物,再通过高压蒸汽灭菌器进行灭菌处理,然后由护士逐一检查包装的完整性和灭菌指示卡状态。对于腹腔镜等精密器械,护士还会采用低温等离子灭菌技术,确保这些器械无菌。 患者皮肤准备同样关键。护士会用碘伏或葡萄糖酸氯己定对手术部位由内向外、螺旋式进行消毒,范围至少超出手术切口15厘米,且消毒次数不少于3次。同时,护士会为患者去除手术部位的毛发,降低感染风险。 手术中,护士进入“动态防御”状态。巡回护士如同调度员,严格管控手术室里人员进出,限制无关人员流动,减少空气扰动带来的细菌传播。对于进入手术室的人员,护士会逐一检查其手术衣穿戴是否规范、口罩是否完全遮盖口鼻、帽子是否包裹所有头发。器械护士会在无菌台旁筑起“防线”。他们熟练地传递器械,确保所有物品只在无菌区域内移动,一旦器械掉落或接触非无菌区域,会立即更换。缝合皮肤前,护士会提醒医生再次消毒切口周围皮肤,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创口,减少细菌残留。 在静脉输液和输血操作中,护士会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穿刺前用酒精棉片对患者的皮肤进行至少30秒的擦拭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穿刺,避免将皮肤表面的细菌带入血管。 手术结束后,护士会立即对手术间进行终末消毒,拆除所有一次性物品并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处理,将被污染的手术衣和布单装入专用包装袋送洗。对被血液、体液污染的地面,他们会先用含氯消毒剂覆盖浸泡30分钟,然后再擦拭,确保彻底杀灭病菌。 术后,护士会密切观察患者的状态,监测患者的体温变化和切口愈合情况,一旦发现红肿、渗液等感染迹象,会及时通知医生处理。对于使用过的器械,他们会立即进行预处理,防止有机物干涸后难以清除,为下一次灭菌奠定基础。 可以说,在手术室的感染控制方面,护士用专业的知识、严谨的态度和细致的操作,把好每一道关,保障手术质量和效果。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菏泽市第三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