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七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拜阿司匹林与阿司匹林的区别
血管超声检查让斑块狭窄现原形
麻醉苏醒室:手术后的安全驿站
从中医理论看针灸推拿的原理与功效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危害与应对策略
神经疾病患者用药:依从性很重要
警惕耳鸣背后的健康隐患
1
11 1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警惕耳鸣背后的健康隐患
 

□于运红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人都有过耳朵嗡嗡作响的经历。这种在没有外界声源刺激下,耳内或颅内出现的异常声音感觉,医学上称为耳鸣。偶尔短暂的耳鸣或许无须过度担忧,但长期反复的耳鸣可能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背后隐藏着不容忽视的健康隐患。
从医学角度来看,耳鸣并非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多种疾病可能伴随的症状。据统计,我国耳鸣发病率高达15%~20%,其中约2%的人因耳鸣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这些异常的声音形态各异,有的像蝉鸣、哨声,有的似嗡嗡声、轰鸣声,还有的表现为搏动性耳鸣,与心跳节律一致。
引发耳鸣的原因复杂多样,耳部疾病是最常见的诱因。外耳道耵聍栓塞、中耳炎、耳硬化症、听神经瘤等耳部结构性病变,会直接影响声音传导,引发耳鸣。突发性耳聋患者往往在听力下降的同时出现耳鸣,若不及时治疗,可能造成永久性听力损伤。而长期暴露在噪声环境中(如工厂机器声等),会损伤内耳毛细胞,导致神经性耳鸣,这种损伤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除了耳部本身的问题,全身系统性疾病也可能通过影响耳部血液循环或神经功能诱发耳鸣。高血压病患者因血管压力异常,可能出现搏动性耳鸣;糖尿病会损伤耳部微血管和神经,增加耳鸣风险;甲状腺功能异常、高脂血症等代谢性疾病,通过影响血液黏度和循环状态,间接导致耳部供血不足,引发耳鸣症状。
精神心理因素与耳鸣的关系也十分密切。长期处于焦虑、抑郁、紧张状态的人群,耳鸣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这是因为精神压力过大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导致内耳血管收缩,加重耳部缺血缺氧,同时也会放大对耳鸣声音的感知敏感度,形成“耳鸣、焦虑、更严重的耳鸣”的恶性循环。
出现耳鸣后,人们不必过度恐慌,但也不能掉以轻心。可以先进行简单的自我鉴别:如果耳鸣偶尔发生,持续时间短,在休息后自行缓解,且不伴随听力下降、头晕等其他症状,可能与疲劳、睡眠不足等因素有关,通过调整生活方式即可改善。如果出现耳鸣持续超过24小时不缓解、伴随听力明显下降、耳鸣声音突然加重、同时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症状,或是单侧耳鸣持续存在且逐渐加重,就必须及时就医。
预防耳鸣需要从生活细节入手。保持良好的用耳习惯,避免长期处于噪音环境,必要时佩戴防噪音耳塞;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指标,定期进行健康体检;保证睡眠充足,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合理饮食,减少高盐、高脂、高糖食物摄入量,戒烟限酒,这些都能有效降低耳鸣发生的风险;另外耳鸣音乐疗法也有一定的降低耳鸣效果。
总之,耳鸣是身体发出的健康信号,背后可能隐藏着耳部疾病、全身系统性疾病或精神心理问题。当耳朵持续“嗡嗡作响”时,千万别当作小问题忽视,及时就医检查,明确病因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守护好我们的听力健康和全身健康。记住,只有早发现、早干预,才能让耳朵远离“耳鸣的烦恼和无声的喧嚣”。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青岛市黄岛区中心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