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健康促进
 上一版    下一版  
关于疼痛的认知误区
改善内分泌三要素:运动+作息+情绪管理
如何应对急性心梗
拔牙后出现肿胀和瘀青 如何应对
出现便血要及时就医
家庭支持在神经康复中的作用
CT检查的注意事项
1
11 1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关于疼痛的认知误区
 

□周绍涛

   在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与疼痛“打过交道”。无论是不小心扭伤脚踝产生的急性疼痛还是长期关节炎产生的慢性疼痛,都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困扰。然而,对于疼痛,很多人有着错误认知,其中“忍痛是坚强的表现”这一观念尤为普遍。事实上,这种观念不仅不正确,还可能对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疼痛被定义为继体温、呼吸、脉搏和血压之后的第五临床生命体征。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感觉,更是身体发出的预警信号,提醒我们身体可能出了问题。从生理机制来看,人体组织受到超过生理承受范围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因素刺激时,会释放多种致痛物质,如乙酰胆碱、5-羟色胺、组胺等。这些物质会刺激神经末梢的痛觉感受器,产生神经信号。这些神经信号沿着神经通路传导至大脑,最终被大脑解读为疼痛。
    长期忍痛,会对身体造成多方面的不良影响。持续剧痛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增加心脏负担,对于本就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甚至可能诱发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疼痛还会干扰内分泌,使体内激素失衡,影响身体的正常代谢。疼痛往往会导致睡眠障碍,长期睡眠不足又会进一步削弱身体的免疫力,使身体更容易受到疾病的侵袭。研究表明,长期忍受疼痛的人,患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在现实生活中,因忍痛而延误治疗的例子屡见不鲜。比如,有些人患了急性阑尾炎,一开始可能只是感到轻微腹痛,他们认为忍一忍就会好,结果病情加重,阑尾穿孔,引发腹膜炎,危及生命。还有一些老年人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和腿部疼痛难忍,但他们觉得年纪大了有点儿疼痛很正常,不愿意去医院治疗,长期忍受疼痛的折磨,导致病情恶化,甚至出现下肢麻木、无力,行走困难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面对疼痛,正确的做法是科学管理,而不是被动忍受。现代医学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疼痛管理方法。在药物治疗方面,非甾体抗炎药和阿片类镇痛药能针对不同程度的疼痛精准干预。在物理治疗方面,热敷、按摩和针灸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和肌肉张力,缓解疼痛。在心理干预方面,采用认知行为疗法,进行放松训练,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可减轻疼痛带来的焦虑。神经调控技术如脊髓电刺激、经颅磁刺激,通过调节神经系统活动,阻断疼痛信号传导。这些疗法各有所长,必要时可联合使用。
    总之,疼痛不是人生的必修课,忍痛也不等于坚强。当我们遭遇疼痛时,应正确对待,及时向医生求助,通过科学的方法缓解疼痛,找到疼痛的原因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疼痛的困扰,享受健康、美好的生活。
    (作者供职于云南省镇雄县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