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管理论坛·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六版:综合新闻
 上一版    下一版  
医院供应室如何确保医疗器械安全无菌
糖尿病的中医视角:控糖与养生并重
麻醉前评估的重要性
重视肾脏健康 从现在开始
烟雾里的“隐形刀片”:每天吸烟,你的肺正在被“切割”
无痛胃肠镜检查的优势
1
11 1 2025年8月9日 星期六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糖尿病的中医视角:控糖与养生并重
 

□石兆美

    糖尿病是常见的慢性疾病。中医内科对糖尿病的认知历史悠久,将其归类于“消渴”“脾瘅”等范畴,强调从整体观念出发,通过控制血糖与养生保健的双重调节,帮助患者实现血糖稳定与身心健康的平衡。

    中医眼中的糖尿病:不止于血糖高

    中医认为,糖尿病的核心病机为脏腑功能失调,涉及脾、肺、肾等多个系统。《黄帝内经》中记载“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指出过食肥甘厚味、情志失调等是糖尿病发病的重要诱因。现代研究进一步证实,中医对糖尿病的认知并非局限于血糖数值,而是关注全身代谢紊乱的整体状态。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糖尿病常见的证型包括气阴两虚、湿热内蕴、脾虚湿困等。例如,气阴两虚的患者通常会表现出乏力、多汗、手足心热等症状,这与现代医学中胰岛素抵抗、能量代谢异常的状态相契合。这种个体化的辨证思维,为控糖与养生相结合提供了理论依据。

    控糖:中药协同,多靶点调节

    中医控糖并非简单地降低血糖数值,而是通过中药的多靶点作用,改善胰岛素敏感性、调节代谢紊乱,与西药形成协同效应。

    临床研究证实,多种中成药在糖尿病管理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例如,津力达颗粒联合二甲双胍,可增强降糖效果,同时可缓解口渴、便秘等不适症状;参芪降糖颗粒适用于气阴两虚型患者,能改善乏力、体重下降等症状。对于糖尿病前期人群,金芪降糖片、天芪降糖胶囊等可延缓病情进展,降低发展为糖尿病的风险。

    中药的优势在于整体调节。例如,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常伴随的肢体麻木、视物模糊等并发症,中医会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配合采用中药熏洗、饮用枸杞菊花茶等方式进行调理,这样既能改善症状,又能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养生:将非药物疗法融入日常

    中医强调“三分治,七分养”,糖尿病的养生之道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代茶饮调理:依据个人体质挑选药食同源的食材。比如,阴虚燥热者可选用麦冬与菊花搭配,以清热生津;脾虚湿重者可采用陈皮与茯苓配伍,以健脾化湿;气阴两虚者则可将西洋参和枸杞联合使用,以补气养阴。

    传统功法:八段锦、太极拳等舒缓运动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建议每日练习30分钟,通过调身、调息、调心,促进气血流通。

    饮食有节:遵循“低糖、低脂、低盐、高纤维”原则,推荐选择苦瓜、山药等食材,同时避免过度节食或暴饮暴食。

    情志调畅:长期处于焦虑状态会导致皮质醇水平升高,进而加重血糖波动。通过音乐疗法、冥想等途径缓解压力,有助于控制血糖。

    中西医协同:从控糖到提质

    现代糖尿病管理倡导“中西医协同”模式。国家指南推荐的“三师共管”(专科医师、中医师、健康管理师协作)便是这一模式的典型代表。其中,专科医师负责制订基础控糖方案,中医师依据辨证施治原则改善患者的症状,健康管理师则指导患者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这种管理模式不仅聚焦于血糖达标,更着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内科在糖尿病管理方面,始终紧扣“平衡”这一核心——既运用中药协同控制血糖,又采用养生方法改善体质。无论是糖尿病患者还是高危人群,都能在专业指导下达到控糖与养生的双重目标。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