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彦民
肺结核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至今仍是全球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肺结核主要通过患者咳嗽、打喷嚏或高声说话时产生的微小飞沫核(气溶胶)在空气中传播。医务人员与患者密切接触,暴露风险显著上升,每一次无防护的近距接触都会潜藏感染风险,因此科学防护是非常有必要的。 口罩:守护呼吸系统健康的第一道精密防线 医用防护口罩(符合N95、KN95或FFP2等标准)是医疗领域针对职业暴露防护的核心装备,被视为医务人员呼吸道防护的“金标准”。该类型口罩可以与佩戴者面部形成紧密贴合的密封结构,实现对空气中微小颗粒物的高效过滤(依据相关标准,过滤效率不低于95%,能够有效拦截包括结核分枝杆菌传播载体在内的各类气溶胶粒子)。在患者处于传染期(如痰涂片阳性)、进行可能产生气溶胶的操作(如雾化、吸痰)、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时,N95级口罩不可或缺。 医用外科口罩可以看作为基础防护,在患者传染性较低、日常非近距离接触时使用。医用外科口罩的三层结构(外层防水、中层过滤、内层吸湿)能有效阻隔大部分飞沫。 关键提示:普通棉布口罩、海绵口罩、带呼气阀的口罩防护效果不足,不能用于肺结核防护。 如果正确佩戴口罩呢? 严密覆盖:务必完全覆盖口、鼻及下颌,确保金属鼻夹紧密贴合鼻梁,塑造立体密封空间。 杜绝触碰:佩戴口罩后严禁触碰口罩外表面,若不可避免接触,需要立即进行手部消毒。 密合性检查:佩戴N95口罩后必须进行密闭性检查,双手盖住口罩大力呼气,应无气体从边缘漏出和吸气时口罩应明显内陷。 时效与更换:口罩受潮、被明显污染,以及连续佩戴超过4小时,要及时更换口罩。一次性口罩严禁重复使用。 仅触碰口罩的耳挂或头带部分,避免接触可能污染的前部区域。动作轻柔以防污染物扩散,立即将废弃口罩丢入带盖的医疗废物垃圾桶或专用感染性废物袋,脱卸后立即进行手部卫生清洁。 医务人员的自我健康管理:防患于未然 健康监测:密切留意自身健康,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的咳嗽、咯痰、低热(尤其午后潮热)、盗汗、乏力、体重下降等肺结核可疑症状,应立即就医,并告知医生肺结核患者接触史。 暴露后的评估与预防:发生高风险暴露(如未戴口罩长时间近距离接触传染期患者),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医生会根据暴露情况、患者状态、陪护者自身免疫状态等评估感染风险,必要时建议进行结核菌素皮肤试验或γ-干扰素释放试验,甚至提供预防性抗结核治疗。 增强免疫力:保证充足的睡眠、营养均衡的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等,维持良好免疫状态是抵御感染的基础。 防护无小事,细节定安危。面对结核分枝杆菌这一空气传播的威胁,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是切断传播链、守护医患双方健康的关键环节。医用口罩的科学选择与规范使用,构成抵御飞沫与气溶胶入侵的核心屏障。唯有将口罩佩戴、手卫生、健康监测等规范操作内化为职业习惯,方能在履职过程中为自身健康筑起坚实的防线。 这一防护过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环境通风优化、医疗废物规范处置等环节共同构成多维度防控体系。每一次规范操作都是对公共卫生安全的有力守护,既能保障医务人员自身健康,更能为患者营造安全的诊疗环境,推动形成医患双向防护的良性循环。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