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六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七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八版
 
第三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皮疹的临床诊疗与预防
铅中毒的药物治疗
儿童青少年高血压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科学防护 远离肺结核
1
11 1 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皮疹的临床诊疗与预防
  皮疹是指皮肤黏膜出现的异常形态改变,是皮肤组织受内外因素刺激后发生病理变化的直观表现,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疾病(涉及皮肤、感染、免疫、肿瘤等多个系统)的重要体征。皮疹的表现复杂多样,同一疾病可能出现不同形态的皮疹,不同疾病也可能表现出相似的皮疹形态,因此需要进行综合判断。
常见病因
皮疹的病因复杂,可以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
感染性病因
病毒感染:如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全身性水疱,伴发热)和带状疱疹(沿神经分布的簇集性水疱,伴剧痛);人类乳头瘤病毒引起的寻常疣(粗糙丘疹,表面呈乳头状);麻疹病毒引起的麻疹(先有发热,后出现自上而下的红色斑丘疹,伴黏膜斑)。
细菌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引起的脓疱疮(薄壁脓疱,易破溃结痂,传染性强);丹毒(边界清楚的红肿斑片,伴疼痛和发热)。
真菌感染:如皮肤癣菌引起的体股癣(环状红斑,边缘隆起,伴脱屑和瘙痒);念珠菌引起的间擦疹(皱褶部位红斑、糜烂,伴白色假膜)。
寄生虫感染:如疥螨引起的疥疮(指缝、腰腹等部位丘疹、隧道,夜间瘙痒剧烈);阴虱引起的阴虱病(阴毛区丘疹,伴抓痕,可找到虱体或虫卵)。
非感染性病因
过敏性疾病:如接触性皮炎(接触部位红斑、丘疹,边界清楚,与接触物形态一致);荨麻疹(风团,时起时消,伴剧烈瘙痒);药疹(用药后出现的皮疹,形态多样,如固定性药疹呈圆形红斑,多形红斑型可伴靶形损害)。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银屑病(俗称牛皮癣,边界清楚的红斑,表面覆银白色鳞屑);系统性红斑狼疮(面部蝶形红斑,日晒后加重,伴口腔溃疡、脱发等多系统损害);湿疹(多形皮疹,对称分布,伴剧烈瘙痒,易反复发作)。
物理因素:如日光性皮炎(曝光部位红斑、水疱,伴灼痛);冻疮(寒冷部位紫红色斑疹,伴瘙痒,遇热加重)。
肿瘤相关:如蕈样肉芽肿(早期为红斑鳞屑性皮疹,后期可形成肿瘤);副肿瘤性天疱疮(伴内脏肿瘤,出现水疱、糜烂,黏膜损害明显)。
临床特点
形态
原发性损害:包括斑疹(皮肤颜色改变,不隆起,如红斑、瘀斑)、丘疹(隆起于皮肤表面,直径<1厘米,如痤疮、湿疹的丘疹)、水疱(内含清亮液体,直径<1厘米,如带状疱疹)、脓疱(内含脓液,如脓疱疮)、结节(深部隆起,直径>1厘米,如结节性红斑)等。
继发性损害:由原发性损害演变而来或搔抓引起的,如鳞屑(表皮脱落,如银屑病)、结痂(浆液或脓液干涸后形成,如脓疱疮)、糜烂(表皮破损,基底潮红,如湿疹)、溃疡(累及真皮层,基底深浅不一,如皮肤结核)。
分布
局限性:如接触性皮炎(局限于接触部位)、带状疱疹(沿单一神经分布)。
全身性:如麻疹(自上而下蔓延至全身)、药疹(多泛发全身)。
对称分布:如湿疹(四肢屈侧对称分布)、银屑病(头皮、躯干、四肢伸侧对称分布)。
伴随症状
感染性皮疹,多伴有发热(如麻疹、丹毒);过敏性皮疹,多伴有瘙痒(如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带状疱疹,伴有神经痛;自身免疫性皮疹,可伴有多系统症状(如红斑狼疮的关节痛、蛋白尿)。
诊断思路
诊断皮疹需要遵循“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综合判断”的步骤。
详细的病史采集
皮疹相关信息:起病时间(急性起病多为病毒感染或过敏,慢性起病多为自身免疫异常或肿瘤);诱因(接触致敏物质、日晒、病毒感染等);演变过程(是否扩大、融合,形态是否变化);缓解或加重因素(如外用激素后好转可能为炎症性,搔抓后加重多为瘙痒性皮疹)。
伴随症状:是否有发热、瘙痒、疼痛、黏膜损害。
既往史:既往是否有类似皮疹,用药情况,过敏史,生活习惯,家族疾病史。
系统的体格检查
皮疹重点观察:形态(区分斑疹、丘疹、水疱等,如脓疱疮的脓疱是否易破损);分布(是否对称,是否沿神经或血管分布);排列(散在、簇集、线状,如带状疱疹的簇集性水疱);边界(是否清晰,如丹毒边界清楚,湿疹边界模糊);表面特征(是否有鳞屑、结痂、渗出,如银屑病的银白色鳞屑)。
全身检查:关注体温、淋巴结(感染性皮疹可能伴局部淋巴结肿大,如丹毒伴区域淋巴结肿大)、黏膜(口腔柯氏斑提示麻疹,外阴溃疡提示白塞病)、其他系统(如关节肿胀提示红斑狼疮或银屑病关节炎)。
针对性辅助检查
感染性皮疹:血常规检查(病毒感染多伴淋巴细胞升高,细菌感染多伴中性粒细胞升高);病原学检查(水痘、带状疱疹进行病毒脱氧核糖核酸检查;脓疱疮做脓液培养+药物敏感性试验;真菌病做真菌镜检或真菌培养)。
过敏性皮疹:过敏原检测(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检测,用于明确过敏物质);斑贴试验(诊断接触性皮炎的“金标准”)。
自身免疫性皮疹:自身抗体检测(抗核抗体检测、抗双链脱氧核糖核酸抗体用于诊断红斑狼疮;抗角蛋白抗体用于银屑病检测);皮肤活检(取皮疹组织做病理检查,明确诊断,如蕈样肉芽肿)。
其他:怀疑物理性皮疹可以做光斑贴试验;肿瘤相关皮疹需要排查内脏肿瘤(如胸部计算机层析成像检查、腹部超声检查)。
鉴别诊断
感染与非感染:感染性皮疹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异常,病原学检测结果为阳性;非感染性皮疹发热较为少见,过敏原或自身抗体检查结果可能异常。
过敏与自身免疫:过敏性皮疹多有明确诱因,脱离接触后好转,抗组胺药有效;自身免疫性皮疹无明确诱因,病程长,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有效。
原发与继发:排除药物、内脏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皮疹(如糖尿病患者易患皮肤真菌感染)。
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对症处理。
病因治疗
感染性皮疹: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用阿昔洛韦、伐昔洛韦;细菌感染(脓疱疮、丹毒),用青霉素类药物、头孢类抗生素;真菌感染(体股癣),用酮康唑、特比萘芬(外用或口服)。
过敏性皮疹:立即脱离过敏原;轻症用第二代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氯雷他定),重症(如过敏性休克)需要肌内注射肾上腺素。
自身免疫性皮疹:湿疹、银屑病,轻症外用糖皮质激素(氢化可的松、地奈德);重症或系统性疾病(红斑狼疮)口服泼尼松,顽固性病例加用免疫抑制剂(环孢素、甲氨蝶呤)。
物理性皮疹:避免诱因(防晒、保暖);轻症外用炉甘石洗剂,重症用激素。
对症治疗
止痒:外用炉甘石洗剂、薄荷脑软膏;瘙痒剧烈,可以用抗组胺药物;严重瘙痒(如疥疮),可以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
保护皮肤:外用保湿剂(凡士林、尿素霜)修复皮肤屏障,尤其适用于干燥性皮疹(如湿疹、鱼鳞病)。
处理继发性损害:糜烂渗出用3%硼酸溶液湿敷;继发感染用莫匹罗星软膏、夫西地酸乳膏。
特殊人群治疗
儿童慎用口服激素,首选外用药物(如弱效激素地奈德);孕妇尽量避免口服药物,瘙痒可用炉甘石洗剂,必要时短期使用氯雷他定。
预防措施
避免诱因:对于致敏物质(如花粉、芒果),需要严格规避;职业暴露者要做好防护(佩戴手套、口罩);避免滥用药物(如磺胺类、青霉素)。
预防感染: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勤换衣),避免与感染性皮疹(如水痘、脓疱疮)患者密切接触;接种疫苗,可以预防相关病毒感染。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湿润,避免过度搔抓、烫洗;干燥季节可以使用保湿剂,维持皮肤屏障功能。
慢性病管理:自身免疫性皮疹(如银屑病、湿疹)患者需要规范用药,避免劳累、精神紧张等诱发因素,定期检查并调整用药方案。
(文章由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基层卫生处提供)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