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艳辉
咳嗽是呼吸系统常见的症状之一。感冒和慢性支气管炎均可表现为咳嗽,但两者的治疗和预后存在差异。本文将从病因、症状、诊断和管理角度进行讲解,帮助患者进行初步鉴别。 定义与病因差异 感冒:主要由病毒感染引起,如鼻病毒、流感病毒等,病程通常为自限性;多为急性咳嗽,持续时间一般少于3周,多数患者1周~2周咳嗽可自行缓解。 慢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与长期吸烟、空气污染、职业粉尘暴露等因素密切相关,属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范畴。其诊断标准为咳嗽、咳痰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并排除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症状对比 咳嗽的特点:感冒引起的咳嗽通常为干咳或有少量白痰,常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上呼吸道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则表现为长期咳白色黏液痰,冬季加重,痰量增多或呈脓性时提示急性加重。 伴随症状:感冒患者常有发热、乏力、肌肉酸痛等全身症状。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可能出现活动后气促、胸闷,晚期还可能出现肺气肿体征,如桶状胸等。 诊断要点 病史采集:这是诊断的关键环节。医生需询问咳嗽持续时间,判断是急性还是慢性咳嗽;了解痰液的性质,包括颜色、量等;询问患者的吸烟史、职业暴露史等。这些信息对于区分感冒和慢性支气管炎至关重要。 体格检查:感冒患者可能有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等上呼吸道体征。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肺部听诊可闻及散在干湿啰音,呼气延长。 辅助检查:对于诊断也有一定帮助。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胸部X线检查可能显示肺纹理增粗,但早期也可能发现不了异常。肺功能检查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诊断和评估具有重要意义,但基层医院因设备限制而更多依赖于病史和症状进行初步判断。 治疗与管理策略 感冒:治疗方面主要是对症处理。患者可使用解热镇痛药,如布洛芬,缓解发热、头痛等症状;也可使用止咳药,如右美沙芬,缓解咳嗽。需要注意的是,感冒多为病毒感染,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仅在细菌感染时使用。 慢性支气管炎:治疗方面需要综合管理。戒烟和避免刺激性气体暴露是核心措施。患者可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缓解气道痉挛,也可使用吸入性糖皮质激素,减轻气道炎症。在急性加重期,需评估是否合并细菌感染,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预防建议 感冒:预防感冒的方法包括勤洗手、戴口罩,避免与感冒患者密切接触。接种流感疫苗也是预防感冒的有效手段,可降低感染流感病毒的风险。 慢性支气管炎:预防慢性支气管炎的关键是严格戒烟,保持室内通风,减少吸入有害气体和粉尘。此外,定期接种肺炎球菌疫苗和流感疫苗可降低感染的风险,减少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加重的次数。 感冒与慢性支气管炎的鉴别关键在于咳嗽持续时间、痰液特征和伴随症状。基层医生在接诊咳嗽患者时,应重视病史采集和初步检查,避免漏诊慢性呼吸道疾病。若患者咳嗽持续时间超过8周,或反复出现脓痰、气促等症状,需及时转诊至呼吸专科,以明确诊断。同时,医生应加强患者健康教育,从源头上减少危险因素暴露,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双沟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