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宁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将健康等同于身体上无病无痛,从而忽视了心理与心脏健康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双心”健康理念应运而生,强调心脏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提醒我们:有些看似心脏病的症状,实则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关注“双心”健康刻不容缓。 “双心”健康的内涵:身心一体,不可分割 “双心”健康即心脏健康与心理健康的和谐统一。心脏作为人体的“发动机”,其功能状态直接影响全身的血液循环与机体的生命活动;而心理状态如同调控发动机的“软件”,通过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系统调节心脏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长期压力大、焦虑、抑郁等会引发交感神经过度兴奋,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血管收缩,增加心脏负担,久而久之可能诱发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心脏病;反之,心脏病患者由于身体不适及对病情的担忧,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双心”健康理念倡导从整体出发,全面关注患者的身心状况,实现身心同治。 心理障碍的躯体化表现为心脏相关症状:心理问题的“伪装” 在临床中,不少患者因胸闷、胸痛、心悸、气短等心脏病症状前来就诊,经过详细的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却未发现明显的心脏器质性病变。这类症状往往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是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例如,焦虑症患者常常感到心慌、胸闷,仿佛心脏要跳出嗓子眼;抑郁症患者可能出现持续疲劳、气短,甚至以为自己患有心脏病。 心理问题引发躯体化症状的机制复杂多样。一方面,心理压力会激活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导致皮质醇等应激激素分泌增加,影响心脏的电生理活动和血管功能;另一方面,长期心理困扰会改变大脑的神经递质水平,进而影响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引发类似心脏病的症状。 重视心理问题:打破“双心”疾病的恶性循环 由于心理问题在“双心”疾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对心理问题的识别与干预就显得尤为关键。对于出现心脏病症状但无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医生应具备“双心”诊疗的思维,详细询问患者的心理状态、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必要时进行心理评估。一旦发现患者有心理问题,应及时将其转诊至心理科或精神科,由专业医生采取心理治疗、药物治疗或二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干预。 在心理治疗方面,认知行为疗法是常用的方法之一。它通过帮助患者识别负性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改变,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从而改善躯体症状。 药物治疗主要针对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抗焦虑药物和抗抑郁药物,缓解症状,改善心理状态。同时,患者应积极调整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态。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有助于释放压力,增强体质。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东营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