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玲
“黎明现象”:清晨的血糖“觉醒”。“黎明现象”,指的是在凌晨3时至上午8时,血糖不自觉地升高。在正常情况下,凌晨人体处于空腹休息状态,血糖应保持平稳。但是在黎明时分,身体会分泌一系列升糖激素,如生长激素、皮质醇等。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受损,无法分泌足够的胰岛素来应对这些升糖激素,导致血糖像失控的气球一样快速上升。 “黄昏现象”:傍晚的血糖“暴动”。“黄昏现象”发生在下午4时至晚上8时,同样是激素水平变化在作用。经过一天的活动,人体在傍晚时,升糖激素(如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而胰岛素的敏感性却有所下降。与此同时,晚餐又为身体补充了糖分,多重因素叠加,导致血糖在这个时间段容易出现波动。 如何有效应对“黎明现象” 饮食调整:控量与时间的双重把控。晚餐是影响清晨血糖的关键因素。晚餐应避免食用过多的高碳水化合物食物和高脂肪食物,如米饭、油炸食品等。可以选择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如燕麦、糙米,搭配适量的瘦肉、蔬菜。同时,要控制晚餐的进食量,吃到七八分饱即可,并且尽量在傍晚7时前完成进食,给肠胃留出足够的消化时间。 运动管理:科学运动助力血糖平稳。规律运动有助于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清晨血糖。建议在晚餐后1小时左右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项目,运动时间保持在30分钟至1小时。需要注意,运动强度要适度,避免过度疲劳。 药物干预:个体化治疗方案。如果采用饮食和运动调整,“黎明现象”仍未得到改善,就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剂量。对于使用胰岛素的患者,医生一般会建议调整胰岛素注射时间或剂型;对于口服降糖药物的患者,一般会更换药物种类或增加药物剂量。但是,药物调整必须严格遵循医嘱,不可以自行增减药量,避免引起低血糖等不良反应。 如何有效应对“黄昏现象” 饮食优化:合理搭配与少食多餐。应对“黄昏现象”,在饮食上要注重营养均衡和少食多餐。午餐不要吃得过于油腻或过饱,可以适当增加蔬菜和蛋白质的摄入量,降低饮食中精制碳水化合物的比例。下午3时至4时,可以吃一些低糖水果,如苹果、蓝莓,或一小把坚果。 运动调节:傍晚运动方式的选择。傍晚进行适度运动有助于消耗多余的血糖,减轻“黄昏现象”。可以选择在晚餐前半小时进行一些轻松的运动,这样既能降低血糖,又不会影响晚餐的消化。 监测与记录:了解血糖变化规律。养成定期监测血糖的习惯,特别是在黄昏时间段,及时记录血糖数值,了解自身血糖变化规律。对血糖数据进行分析,患者可以更好地调整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方案。 只要我们了解“黎明现象”与“黄昏现象”的发生机制,掌握科学的应对策略,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入手,就能有效控制血糖波动,让血糖不再坐“过山车”。在与糖尿病斗争的过程中,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定期监测血糖,与医生密切配合,相信一定能实现血糖的稳定控制,享受健康生活。 (作者供职于山东省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青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内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