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天使之声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咽部异物感验案
乳腺结节中医分型证治
和解少阳治疗发热
唇风临证经验分享
1
11 1 2025年3月20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唇风临证经验分享
 


□赵法新

案例一

饮食劳倦唇炎发,益气滋降阴火

2010年5月14日初诊:任某,男性,23岁,口唇红肿、痛痒、干裂、起皮2年有余,久治不愈。患者饮食无节制,劳累过度,容易上火,伴有便秘(3天1次),身体困倦乏力,脉细数,舌尖及边缘偏赤(舌苔少、舌体胖大且边缘有齿痕)。
  患者因工作繁忙,饮食失于节制,劳累过度,导致气阴俱伤,体内积热。阴虚化燥,脾胃蕴热,故患者出现口唇红肿、痛痒、干裂、起皮。
  证属:气阴双亏,燥热生风之唇风(唇炎)。
  治则:益气养阴,养血润燥。
  方药:生黄芪30克,党参20克,生白术30克,茯苓15克,当归15克,北沙参30克,何首乌30克,赤芍、白芍各20克,牡丹皮20克,大青叶30克,紫草15克,焦三仙(焦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克,炒莱菔子15克。共6剂。
  用法:将药物水煎2遍,过滤后合并药液,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同时,外涂唇膏(每天3次~4次)。
  对于气阴双亏者,应当首先补气以养阴,这是基于阳生阴长的原理。因此,选用生黄芪、党参,大补元气,为君药;脾为元气之根本,生白术、茯苓,渗湿健脾,辅助君药增强大补元气的功效,为臣药;气足则能生血,以当归补血汤配伍北沙参,养阴、补气、生血;血热则会产生燥邪,选用何首乌、赤芍、白芍、牡丹皮、大青叶、紫草,凉血润燥以解毒;脾虚则运化失常,会产生积滞,选用焦三仙、炒莱菔子,消积下气,使积热得以平复。这三组药物具有凉血解毒、消积导滞、清除热毒的作用,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且能解毒,为使药。全方共同发挥益气养阴、补血润燥的功效。
  5月21日二诊:患者大便通畅、不干(每天一次),口唇干裂处愈合,不再出血,痛痒症状消失,脉象沉细,舌质红,舌苔薄白,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药证相符,症状有所减轻,继服3剂。
  5月24日三诊:患者大便恢复正常,口唇无红肿、光润不裂,不痛不痒,脉象沉缓无力,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体胖大、齿痕稍浅。笔者嘱咐患者劳逸结合,饮食有节制,生活规律。
  按语:饮食无节制,过度劳累,都会损伤脾胃,导致化源不足,气阴双虚,燥热生风,向上熏蒸口唇,从而形成唇风之证。治宜益气养阴、凉血润燥。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故迅速取得疗效。

案例二

饮食不节致唇炎,消积清热腑气通

2009年8月21日初诊:韩某,女性,12岁。韩某的母亲代诉,患者口唇红肿、疼痛、燥痒、干裂、溃烂、结痂、脱皮已有10多年,伴有口角溃烂、疼痛以致不敢张口,口臭、胃痛、流涎,便秘,大便(三四天1次),痛经、月经量多,需要1周才干净,身体困倦乏力、多汗。患者平素零食不断,饮食无节制,特别爱吃肉。
  患者曾前往北京、上海等地医院治疗,均未见效。患者脉沉细无力,舌质淡,舌尖及边缘偏赤,舌苔黄厚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脉有瘀阻现象。
  患者自幼零食不断,饮食无节制,且喜食肉类,导致身体肥胖,积滞在体内化为热邪。因此,出现口臭、流涎、胃痛、便秘等症状。患者体内蕴积火毒,又外感风热燥邪,引动体内之热向上熏蒸,灼伤口唇,故出现口唇红肿、疼痛、燥痒、干裂、溃烂、结痂、脱皮、口角溃烂、疼痛不敢张口等症状。患者气虚导致血瘀,故而出现痛经、月经量多,以及舌脉瘀阻症状。
  证属:脾虚湿阻,积滞火毒,气虚血瘀之唇风(唇炎)。
  治则:健脾化湿、消积导滞、清热通腑。采用内外合治之法,并适时调理月经。
  方药:白术15克,茯苓20克,薏苡仁30克,焦三仙各15克,槟榔15克,枳壳15克,炒莱菔子15克,何首乌20克,陈皮15克,半夏15克,牡丹皮15克,赤芍15克,蒲公英30克,马齿苋30克,连翘15克,甘草10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2遍后合并药液,分早、晚2次饭前服用。
  另用唇膏1瓶,外涂于患处,每天3次~5次。此唇膏具有润燥、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
  患者饮食无节制会损伤脾胃,治疗时首要任务是健脾。白术,味甘苦、性温,入脾胃经,能健脾补气,作为君药;脾属土,喜燥恶湿;茯苓、薏苡仁,淡渗利湿,可协助君药增强健脾之力,为臣药;若积滞不消除,热邪就难以清除,选用焦三仙、槟榔、枳壳、炒莱菔子、何首乌,能消积导滞、下气通腑,以泻热排毒;陈皮、半夏、牡丹皮、赤芍、蒲公英、马齿苋、连翘,和胃、清热、解毒。选取这两组药物,以消积祛热,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能解毒泻火,为使药;全方共奏健脾化湿、消积导滞、清热通腑之功。
  8月28日二诊:患者口角溃烂已经愈合,大便通畅且成形,每天1次。服药后,患者脘腹胀满减轻,食欲减少,不再吃零食,口唇干裂、疼痛、瘙痒、起皮等症状均有所减轻。患者脉细,舌质淡红,舌尖及边缘偏赤,舌苔薄腻,舌体胖大、边缘有齿痕,舌脉有瘀象。此时,积热湿浊已经减轻,但血热依然存在,在原方基础上加紫草10克,以凉血解毒。鉴于患者月经将至,伴有腹痛、月经量多,此时应用固摄(气血)的方法,准备引血归经方。
  方药:黄芪30克,白术20克,茯苓20克,黑香附15克,黑荆芥20克,仙鹤草20克,炙甘草10克。共3剂。月经来潮时,停服原药,仅服用引血归经方1剂~2剂。
  9月15日三诊:患者除了口唇干燥、结痂以外,其余症状基本消失。此次月经来潮时,患者腹痛明显减轻,服用引血归经方2剂后,月经量减少,5天月经结束。此时积滞已去,热邪已除,腑气通畅,但脾虚仍然存在,治宜益气健脾、养血润燥、固冲调经,以巩固根本,防止复发。
  方药:黄芪20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太子参15克,薏苡仁20克,枳壳10克,当归15克,炒白芍15克,何首乌20克,生甘草10克,以生姜、大枣为引。共10剂。继续使用唇膏外涂,直至口唇红润、恢复正常光泽。笔者嘱咐患者饮食要有节制,生活规律,月经期若出现月经量多、淋漓不尽时,服用引血归经方1剂~2剂。
  12月10日四诊:患者唇炎已痊愈2个月,汤药服完,唇膏也涂抹完毕,口唇已无疼痛、肿胀、瘙痒,变得平滑红润。患者此次前来就诊是为了治疗痛经。患者月经不调,周期不准确,月经来潮时腹痛,月经量已恢复正常。笔者给予其理气活血丹治疗,每次6克,每天2次,在月经前3天~5天服用,以使气顺血和,疼痛止。
  按语:唇风多由胃经风火、脾虚血燥所致。该患者为儿童,脾胃发育尚未完善,饮食无节制,常吃膨化食品,肉食过量,损伤脾胃,在体内积热火毒,又外感风热燥邪,引热上蒸,从而引发唇炎。治病必须寻求根本原因,解决问题要从根源入手。积滞不消除,热邪难以祛除,要先消积导滞、通腑泄热,同时清胃火,祛除体内邪气,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外涂唇膏,利用其润燥、清热、凉血、消肿、止痛、生肌、敛疮的功效,直接作用于患处,这是外治之法。邪气祛除后正气尚未恢复,最后以益气健脾、养血调经来巩固根本,防止复发,体现了以人为本、辨证论治的中医学理念。
  (作者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万修堂赵氏双天学术流派代表性传承人)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