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孟华
2021年3月1日初诊 患者裴某,男性,46岁,已婚,2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肛门灼热、肛门下坠感,平躺时加重,严重时放射至大腿,伴身热、烦躁、头汗出,口不渴,饮食尚可,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舌尖红、苔黄腻,舌中伴有裂纹,脉细数。患者平素脾气急躁,有20年腰椎间盘突出症病史。体格检查发现,患者腰椎间盘术后活动不便。1个月前,患者在洛阳某医院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进行手术治疗(术式不详),术后症状未缓解。 中医诊断 肛窦炎。 辨证分型 湿热下注证。 西医诊断 慢性肛管直肠炎,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 清热燥湿、兼清表邪。 方药 清肠三方(加减)。葛根15克,黄芩12克,黄连9克,当归12克,槟榔15克,白头翁20克,醋香附12克,大黄6克,秦皮12克,白芍12克,甘草9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5克,墨旱莲12克。共5剂。水冲服,每天1剂,分2次服用。 2021年3月5日二诊 患者症状明显缓解,肛周灼热、下坠感减轻尤为显著。自述肛周坠胀、憋胀、灼热等不适感减轻80%,仍有出汗,不能久坐。守方继服4剂,用法同前。 2021年3月8日三诊 患者因腰椎间盘手术后需要适度运动,活动较之前增多,下坠感较首诊加重,肛周不适感站立时症状缓解,平躺后症状加重,身热、烦躁、头汗出。守方,加炒栀子15克,淡豆豉12克,清热除烦、宣发郁热。继服5剂,用法同前。 2021年3月15日四诊 患者肛门灼热、下坠感基本消失,仍出汗,口不渴,舌淡红、苔白,脉细。在三诊方药的基础上加生石膏20克,知母15克,益气养阴,防止出汗过多伤及正气。守方继服7剂,用法同前,巩固疗效。 按语 肛窦炎不仅与局部有关,还与肝、心、脾、肺、肾的脏腑功能密切相关。该患者平素脾气急躁,肝胆火旺,易出汗,气郁化火,又因体型较胖,活动较少,痰湿较重,导致湿热蕴结,湿热下注魄门且阻滞气机,产生烧灼、坠胀等不适。患者表证未解,里热炽盛,故见身热、烦躁、面红;舌尖红、苔黄腻,舌中伴有裂纹,脉细数,皆为里热偏盛之象。 处方思路:清肠三方是由葛根芩连汤、白头翁汤,以及黄芩汤联合辨证加减应用而成。葛根芩连汤治疗表证未解、邪热入里之证;白头翁汤有凉血止痢、清热解毒之效;黄芩汤被称为“万世治痢之祖”,用于伤寒下利的治疗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三方合用,辨证加减配伍得当,共奏清热利湿、行气止痛、疏风解表之功效,对肛窦炎引起的肛门坠胀、肛周瘙痒、肛门疼痛、肛窦充血和水肿等不适有确切的治疗效果。 药物剂量及配伍:方中葛根既能解表退热,又能升发脾胃清阳之气而治下利后重,为君药。芍药、当归,行血则便脓自愈;香附、槟榔,调气则后重自除,四药相配,调和气血,是为臣药,是清肠三方配伍的关键。黄连、黄芩,清热燥湿,厚肠止利;大黄苦寒沉降,与芩连合用则清热燥湿作用显著,与当归、白芍合用则活血行气之力增强,泻下通腑作用也得以彰显,体现通因通用之法,为佐药。甘草,甘缓和中,调和诸药。原方去掉木香加香附,药性更加平和,可以疏肝理气;去掉黄柏、黄连,防止苦寒败胃,加煅龙骨、煅牡蛎,固表止汗;墨旱莲,滋补肝肾。方剂精准对应病机,故疗效立显。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