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 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
山慈姑
秋燥的预防与调养
化痰散结猫爪草
养生食谱
1
11 1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山慈姑
 

□尚学瑞

 

   传说很久以前,在一个偏远的小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女儿叫慈姑,不仅长得聪明伶俐,还孝顺能干。母女俩的生活恬淡安逸。
    没想到有一年,慈姑的母亲的脖子及耳后突然长了一些黄豆大小的硬疙瘩。这些疙瘩虽然不痛不痒,但是有时使慈姑的母亲出现低热、乏力的症状。村里的老人们说那是瘰疬,得抓紧治疗。可是,山中缺医少药,慈姑只能每天起早贪黑上山采药,而母亲服药之后却迟迟不见效果。眼看母亲的病情渐渐加重,最后竟卧床不起,慈姑的心都要碎了。
    有一天,慈姑在山上采药,或许是心情沉闷又加上劳累的缘故,她竟然依着一棵小树迷迷糊糊地睡着了。睡梦中,她看到不远处有一个郎中正走向自己。郎中走到慈姑面前,从随身背着的药囊里拿出一颗长得像大蒜叶的野草。郎中对慈姑说:“你母亲的病,这种草能治。”慈姑突然醒了,揉揉眼睛,面前并无一人。
    慈姑将信将疑地到处寻找那种野草,最后真的找到了。于是,慈姑把野草连同大蒜样的根一起挖出来,带回家后洗净切碎,煎水让母亲喝下。该野草少量喝,没有特别的味道;加量后,觉得涩苦。慈姑的母亲连续服用半个月,那些硬疙瘩果然渐渐变软变小了。慈姑的母亲又坚持服用了2个多月,疾病痊愈。
    后来,慈姑专心采药为人看病,还不收钱财。特别是瘰疬患者,一个个都被慈姑治好了。周围村子的百姓都来找慈姑看病,并夸赞她心眼好、技术高。当大家问起这种野草的名字时,慈姑摇摇头表示野草没有名字。有村民建议将这种野草用慈姑的名字命名,结果一呼百应。因为此野草长在大山中,村民们慢慢地将这种草药叫山慈姑。
    山慈姑入药首载于《本草拾遗》,夏秋季节采收。山慈姑不耐寒,耐阴,喜疏松、肥沃的土壤,多生长于海拔1950米~2100米的松林下、草地或田野中。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云:“根状如水慈姑,花状如灯笼而朱色,故有诸名。”山慈姑性凉,味甘、微辛,主要功能是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祛风化痰。近年来,山慈姑广泛用于治疗结节、囊肿、增生、息肉和多种肿瘤,被誉为“抗癌皇后”。
    药理学研究结果发现,山慈姑含黏液质、秋水仙碱及甘露糖等。因此,山慈姑还可以治疗老年性阴道炎、痛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炎、淋巴结核、肝硬化及蛇虫咬伤等。
    因为山慈姑富含淀粉,口感细腻且鲜嫩多汁,所以还可用作餐桌上的美味,制成药膳(如山慈姑炒腊肉、山慈姑焖牛肉等),辅治多种疾病。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辉县市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