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特别报道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要闻
PDF版查看  第六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PDF版查看  第九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版:妇幼健康
PDF版查看  第十一版:健康促进
PDF版查看  第十二版:健康促进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下一版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 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
山慈姑
秋燥的预防与调养
化痰散结猫爪草
养生食谱
1
11 1 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 百年传承 守正创新
 

□何传义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分布在商丘市柘城县和开封市,现在以开封市为中心。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特点:运用简便,疗效确切,价格为普通百姓均能接受,每周治疗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部分患者一次治愈,符合中医“简、便、验、廉”的特点。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传承人被患者称赞的故事,在乡里坊间广为传颂。

 

历史沿革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起源于商丘市柘城县。1872年7月,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创始人何兴旺开办了以治疗面瘫为主的中医堂。
    第二代传承人何国泰,生于1872年2月,在1898年开设中医堂。
    第三代传承人何怀琮,生于1898年6月,在1920年开设中医堂。
    第四代传承人何连帮,生于1922年7月,在1945年开设中医堂。
    第五代传承人何旭,生于1951年11月,17岁开始学习家传面瘫技术,于1972年开设中医面瘫诊所至今。1985年,何旭把带棱针改为三棱针;1995年,何旭改用一次性三棱针。
    笔者为第六代传承人,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系。笔者于1999年6月在开封市郊区南郊乡(现鼓楼区南苑办事处)小王屯成立了专门治疗面瘫的卫生室。2009年,笔者在《中国中医药报》第4版发表“三棱针放血加中药外敷治面瘫”的文章。由于治疗方法简便、疗效确切,为广大面瘫患者所接受,笔者于2010年12月荣获“全国优秀乡村医生”;2016年4月,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第七代传承人分别为:宋志红、刘琦云、邵勇、黄凯、王新艳、何万畅,现均可以独立运用何氏面瘫外治疗法治疗面瘫,并且已经开设面瘫传承公益课堂。
传承发展特色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是何氏家族历经代代相传,才得以保存下来,并且得到传承和运用。面瘫又叫“毁容病”,多发年龄是青壮年。患者不仅承受疾病带来的痛苦,还要承受心理上的痛苦。
    何氏面瘫外治疗法是用三棱针于患侧口腔黏膜内(相当于第二个磨牙处,各点间相距1厘米~1.5厘米,共6个挑刺点)挑刺放血,符合中医“治风先治血”的理念;穴位外敷为家传中药配方“四白散”(白芥子、白僵蚕、白附子、白花蛇、麝香研磨成细粉),加调和剂调和,制成中药贴,具有温经通络、祛风散寒的作用。中药贴4小时后取下,每周治疗一次,6次为一个疗程。
教学、科研、临床齐头并进
    开封自古名人辈出,宋代针灸学家和医学教育家王惟一,便是一颗璀璨明星。王惟一,又名王惟德,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宋仁宗时为翰林医官、朝散大夫、殿中省尚药奉御骑都尉。
    王惟一精于针灸,编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设计并主持铸造两具针灸铜人,在针灸技术和针灸教学方面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王惟一为中医药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宋仁宗亲自赐予其“天下第一针”。
    针灸铜人又称天圣铜人,是用精铜铸造而成的针灸模型,工艺精巧,体型与正常成年男子相同。针灸铜人里面装有用铜铸成的脏腑,躯壳表面刻有354个穴孔,孔内装满水银,外封黄蜡,以防水银流出。应试者,当老师出题针刺某穴位或提问什么病该针刺什么穴位时,学生照题试针。若针刺位置正确,一进针水银便会流出;若针刺位置不正确,就刺不进去。针灸铜人作为中国首个实物教学模型,直至现在仍有学习和研究的价值。
    笔者一直致力于针灸铜人的弘扬、传承、研发。笔者结合多年的针灸医疗实践,与众弟子携手开始研发能互动的“智能针灸铜人”。目前,笔者研发的“智能针灸铜人”已经实现刺入会发声、收听中医课程、播放中医经典方剂的功能。预计3年~5年后,“智能针灸铜人”第二代产品、第三代产品将陆续面市。
    笔者还公开面向全国开设面瘫传承公益课堂,打破了“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传长不传幼”的传承“枷锁”。目前,何氏面瘫外治疗法学术流派传承人已不限于河南本地。由于良好的医技和医德,笔者被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特聘为坐诊医师。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开封市鼓楼区南苑小王屯村卫生室,本文由常娟整理)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