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如何进行儿童运动障碍康复 |
|
□钟丽霞 儿童运动障碍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比如脑性瘫痪、神经发育迟缓、肌肉疾病等。针对不同原因需要不同的康复策略。在开始康复之前,最好先带孩子去医院进行全面的评估,明确障碍的类型和程度。 制订个体化康复计划 每个孩子的运动障碍情况都是独特的,康复计划应由专业的康复治疗师、儿科医生、护士和家长共同参与制订。计划应包含具体的康复目标、训练内容、训练强度和频率等。 家庭康复的重要性 家庭是儿童康复的重要场所。家长是孩子最亲近的人,也是康复过程中最直接的参与者。因此,家长需要积极参与康复计划,学习并掌握一些基本的康复技巧和方法,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进行康复训练。 粗大运动康复训练 粗大运动是指涉及大肌肉群的运动,比如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这些运动是孩子发育过程中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 抬头训练 方法:对于头向后仰的孩子,可以轻轻压住其双肩并扶其头前倾。对于不能自主抬头的孩子,可以从仰卧位慢慢抱起,同时扶住其双肩和头部,使其头部逐渐向前竖起。家长还可以在孩子胸下放置小枕头或毛巾卷,用声音或玩具逗引其抬头。注意事项:训练时要逐渐增加孩子抬头的时间和强度,避免过度疲劳。 翻身训练 方法:让孩子仰卧或侧卧在大毛巾、大浴巾或吊床上,家长可以通过移动孩子的腿和手臂,帮助其完成翻身动作。对于肢体紧张的孩子,可以先将其后臀抬离地面,用手握其手足卷成像个球,从一边滚向另一边,使其身体放松后再进行翻身训练。注意事项:训练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避免受伤。 坐位训练 方法:先让孩子靠在沙发或椅子上坐稳,然后逐渐减少支撑,直到孩子能够独立坐稳。对于坐不稳的孩子,家长可以在其身后放置靠垫或抱枕以提供支撑。注意事项:训练时要保持孩子的身体平衡,避免摔倒。 爬行训练 方法:在孩子面前放置他感兴趣的玩具或食物,鼓励其向前爬行。家长可以在孩子身后轻轻推动其双脚,帮助其向前移动。对于不会用手臂支撑的孩子,家长可以先让其趴在床上或地垫上,用手臂支撑起上半身,然后逐渐诱导其四肢着地爬行。注意事项:训练时要确保地面干净、平整,避免孩子受伤。 站立和行走训练 方法:先让孩子扶着家具或墙壁站立,然后逐渐减少支撑,直到孩子能够独立站立。行走训练时,家长可以在孩子身后或两侧给予适当的扶持和引导。对于步态不稳的孩子,可以使用助行器或矫形器进行辅助。注意事项:训练时要保持孩子的身体平衡和稳定性,避免摔倒。 精细运动康复训练 精细运动是指涉及手指、手腕等小肌肉群的运动,比如抓握、捏取、书写等。 抓握训练 方法:提供不同大小和形状的玩具或物品,让孩子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抓握。可以用积木、小球等物品进行训练。家长可以示范并引导孩子正确抓握物品。注意事项:训练时要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能力的物品,避免过于困难或简单。 手眼协调训练 方法:进行穿珠子、拼图、搭积木等游戏和活动,以提高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参与游戏,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注意事项:训练时要保持孩子的注意力集中,避免分心。 书写训练 方法:对于年龄较大的孩子,可以进行书写训练。从简单的笔画开始,逐渐过渡到字母、数字和简单汉字的书写。家长可以准备适合孩子年龄的书写工具和纸张,并进行示范和指导。注意事项:训练时要注重孩子的握笔姿势和书写习惯的培养,避免形成不良习惯。同时,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耐心和鼓励,不要过分追求速度和完美,而是注重书写过程的体验和学习。 感官统合训练 感官统合是指大脑将来自身体各个感官的信息进行整合、处理,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过程。对于存在运动障碍的儿童,感官统合训练尤为重要。它可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协调身体各部分的运动,提高空间感知和平衡能力。 触觉训练 方法:使用不同材质和温度的物品(如软球、沙袋、冰块等)刺激孩子的皮肤,增强其触觉感知能力。同时,可以安排一些需要触摸和感知的游戏,比如摸瞎子、寻宝游戏等。注意事项:确保所使用的物品安全无害,避免对孩子造成不适或伤害。 前庭觉训练 方法:通过旋转、摇晃、跳跃等动作刺激孩子的前庭系统,提高其对身体运动和空间位置的感知能力。例如,可以让孩子坐秋千、旋转木马,或在专业指导下进行平衡板训练。注意事项:训练时要控制好力度和速度,避免过度刺激导致孩子不适或晕眩。 本体觉训练 方法:通过肌肉收缩和放松的练习,帮助孩子更好地感知和控制自己的身体。如,可以让孩子进行站军姿、单脚站立、闭眼走直线等训练。注意事项:训练时要确保孩子的安全,避免摔倒或受伤。同时,要关注孩子的反应和感受,适时调整训练强度和难度。 心理支持与情感关怀 家长和医务人员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被重视。通过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对于孩子的进步和努力,家长和医务人员要及时给予正面激励和表扬。这可以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信心,让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康复训练。 在康复过程中,家长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陪伴和关怀。陪伴孩子参与康复训练,与他们一起面对挑战和困难,让他们感受到家庭的温暖和支持。 定期评估与调整 评估内容应涵盖孩子的粗大运动、精细运动、感官统合及心理情感等多个方面。通过量化指标和观察记录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评估孩子的康复情况。 根据评估结果和孩子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康复计划和训练策略。例如,增加或减少训练强度和时间、调整训练内容和方法等。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身心状态和需求变化,确保康复计划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作者供职于广东省广州市社会福利院康复医院康复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