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比肿瘤更凶险的脑动脉瘤 |
|
□唐 剑 脑动脉瘤被称为“大脑里的不定时炸弹”,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但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对此了解很少,因此本文意在提高大众对该疾病的重视程度。 什么是脑动脉瘤 脑动脉瘤是指脑部动脉血管壁上的异常膨出,因其形状与肿瘤比较接近,因此被称为动脉瘤。目前,综合学说认为,动脉壁发育缺陷、动脉硬化与高血压是其主要的致病因素。但动脉瘤并不等同于肿瘤,动脉瘤属于动脉血管局限性扩张,是由于血管壁结构薄弱且外层缺少弹性纤维,较薄弱的部位在血流冲击下膨大扩张,从而形成;肿瘤则是由于局部细胞组织增生形成占位性块状凸起,因此二者并不相同。受血管壁结构特点影响,患者在情绪激动、便秘、疲劳、血压升高时,很容易引起血管破裂,造成出血,且后果比较严重,约有三至四成患者因此死亡,即使通过治疗幸存,也会出现残疾。 需警惕症状与易患病人群 当动脉瘤体积较小且未发生破裂时,一般不会表现出明显症状。当动脉瘤体积较大时,就会压迫周边的神经血管,从而出现脑缺血或神经压迫等症状。因此,当患者出现头晕头痛、看东西模糊不清、畏光、脸部麻木时,应当及时前往医院完善相关检查。当颅内动脉瘤破裂或发生渗血、出血时,患者会突发剧烈头痛,然后出现意识模糊、呕吐、视物不清甚至昏迷等症状,此时病情较严重,随时有生命危险,应及时送医。 除出现上述症状需要提高警惕外,以下人群也是动脉瘤的高危群体。首先是“三高”患者,由于长时间受血压、血脂及血糖升高的影响,其脑部血管容易发生病变,再受异常血流冲击而形成动脉瘤;其次是长期抽烟、饮酒者,由于尼古丁和酒精会使血管受到刺激,进而引发痉挛和硬化,长期吸烟、饮酒更容易诱发动脉瘤;最后是有家族病史者,动脉瘤还受遗传因素的影响,若家族中有此疾病患者,则其他亲属的患病风险比常人高二至四倍。 动脉瘤的治疗方法 现阶段,临床常采用开颅手术直接夹闭和血管内介入栓塞这两种方式治疗动脉瘤。其中,手术夹闭是在开颅后分离脑的自然间隙显露动脉瘤,然后在其颈部放置金属夹,从而阻隔血液流入动脉瘤内,但是此种治疗方式会造成较大的创伤,且恢复较慢。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是通过向血管内动脉瘤填充柔软的金属栓塞材料,减缓其血流速度并形成血栓,从而阻碍血液流入动脉瘤中,以达到治疗目的。该治疗方式具有创伤小、治疗效果好等优点,但复发率较高。目前还有血管内放置支架、血流导向装置等新型治疗手段,通过改变血流方向等形式进行治疗,常用在早期动脉瘤治疗中。国际与国内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认为,对于同时可以使用手术夹闭和介入治疗的动脉瘤,建议首选介入治疗。 综上所述,虽然动脉瘤的危险性较高,但是早诊早治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 (作者供职于南充市高坪区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