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丁 玲 通讯员 邢永田
高热多天不退,出现严重“大白肺”,竟是得了鹦鹉热。2月2日,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CCU(冠心病重症监护室)成功救治了一名得了鹦鹉热的危重患者。 44岁的胡先生,来自南阳市。前段时间,他跟随当地的建筑队,来到福建省漳州市的山区进行隧道作业。 施工位置环山抱水、风景如画、飞鸟成群,给枯燥的施工作业增加了一些诗情画意。但是谁也没想到,这里竟然藏着潜在的危险。 一天,胡先生突然出现高热,体温高达39.7摄氏度,并且伴咳嗽、咯痰。 “难道是阳了?”胡先生认为自己可能感染了新冠病毒,便自行服用了退热药,但是效果不佳。 很快,胡先生病情加重,出现进行性呼吸困难,工友们立即联系车辆,把胡先生送回老家治疗。 在当地医院检查后,医生发现胡先生的肺部已经变成了“大白肺”,考虑为肺部感染、暴发性心肌炎,建议转到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 患者入院后,出现烦躁不安、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急查动脉血气分析,结果提示:氧合指数只有4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帕),随即出现意识模糊。 CCU主任张静、主任医师叶发民、主治医师王文华紧急给予患者经口气管插管,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观察1小时后,患者的氧合指数仍无明显改善,与家属沟通病情后,紧急给予患者V-VECMO(静脉-静脉体外膜肺氧合)。 胡先生已经多次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为什么会突然出现这么严重的肺部感染。张静感觉事情并不简单。 像侦探一样,张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当她了解到患者有野外工作史后,心里顿时有了诊断方向。她与家属沟通后,紧急送呼吸道标本和血液标本进行基因二代测序。 24小时后,化验报告显示,患者竟然得了鹦鹉热。 诊断清楚后,张静紧急请药学部、呼吸科等多学科专家进行会诊,根据最新抗菌药物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紧急调用对症的抗菌药物多西环素给予治疗。 在呼吸机和V-VECMO的强力支持下,医务人员积极给予患者抗感染、化痰、解痉、俯卧位通气、营养支持、对症支持等治疗,患者肺部感染较之前明显好转,先后摆脱了ECMO(体外膜肺氧合)和吸机机。 目前,连续复查胸片较之前明显好转,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已经转至呼吸科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 张静说,鹦鹉热,又称鸟热,是鹦鹉热衣原体所引起。鹦鹉热患者的初期症状比较隐匿,不易被识别,主要表现为发热、畏寒、头疼、肌肉酸痛等。严重者会出现憋气、口唇发绀、呼吸困难等;胸部CT检查会发现大片状炎性渗出的肺炎影像,同时合并全身不适,比如恶心、呕吐、乏力、肝功能异常、黄疸、肾功能衰竭等,部分可累及心脏。 张静提醒,鹦鹉热主要在鸟类动物中传播流行,但是也可以感染人类,主要通过接触传播或者呼吸道传播,接触鸟类动物后注意用流动水、肥皂洗手,及时清理动物的毛发、粪便,出现发热时,不必过于恐慌,及时就诊并主动向医生提供鸟类动物的接触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