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的这些“心病”也要关注 □马振武 张建宏
目前,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养老备受关注。老年人处于心理问题的高发阶段,很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失眠等症状,甚至出现自杀行为。那么,老年人出现了心理问题该怎么办呢? 首先,面对现实,增强治疗意识,比如要正确认识自己出现的心理问题,既不逃避,也不恐慌,寻求家人和专业心理医师的帮助。 其次,查找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比如是各种老年躯体疾病导致的心理问题(卒中后抑郁),还是各种突发事件(比如丧偶)所导致的心理问题,然后进行对症治疗。 再次,老年人心理问题的解决也需要采取个体化方案,比如心理危机干预、心理疏导、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因为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成因相对复杂,应用单一的手段很难完全解决,所以应采取综合性的治疗手段。 一、老年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1.孤独空虚。老年人社交活动减少,与亲友的来往少,加上子女不在身边。目前,物质养老不再成为问题,精神上的依托、心理上的慰藉才是迫在眉睫的需要。再优越充足的物质生活都无法掩饰老人内心对空虚和孤独的极度恐惧,以及对被尊重和被关爱的迫切渴望。 2.焦虑抑郁。焦虑抑郁是老年人常见的情绪表现,症状是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焦虑担心,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体验快乐的能力下降,出现压抑、沮丧、悲观厌世及躯体化障碍等症状。 二、如何发现老年人心理问题 1.长期失眠。失眠是老年人心理障碍的主要信号,来门诊就诊主诉失眠的患者非常多,失眠让患者苦不堪言,比如头晕、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血压不稳定等;每天由于担心自己的睡眠状况,造成心理压力大,出现心理障碍,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2.社交明显减少。老年人不出门、不愿意沟通、说话少、活动少等。 3.情绪郁闷、自责、消极、发牢骚,甚至自暴自弃。有时候,老年人认为自己是家庭的累赘,整天唉声叹气,对生活失去兴趣,觉得活着没有意义。 4.过分担心。老年人时常恐惧、害怕,坐卧不安,总是担心自己患病,担心孩子出门不安全等,甚至有一些老年人一患病就会想到死亡。有的老年人身体健康,但是得知朋友、同事相继因病去世,自己也会产生恐惧情绪。 5.记忆力减退。在生活中,老年人因记忆力下降,时常出现转瞬即忘的情况比较多,并且说话啰唆,理解能力差。 三、如何自我调节心理问题 1.控制应激源。比如让老年人减少繁重的家务,一些老年人抱怨自己退而不休,甚至感觉照顾儿孙比上班还劳累,所以适当减轻压力很关键。 2.增加兴趣和爱好。许多老年人退休后,逐渐远离兴趣、爱好。其实,在身体允许和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有助于心理调适,比如练书法、打太极拳、听戏曲等。 3.参加团队。老年人参加老年大学,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或者参加一个由同龄人组成的团队。这样,老年人会找到归属感和被团队需要的感觉,会提升他们的自信心。 4.放松训练。可以听一听舒缓的音乐,放松身心,或者卧床进行腹式呼吸及联想一些美好的场景,比如曾经到过的海边,可以进行放松训练。 5.拨打心理热线或者求助专业机构也是很好的方法。 四、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 家庭和谐是维护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老年人如何与家庭成员相处也属于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以下建议可以供老年朋友参考。 1.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减少对家人的依赖。老年人在身体状况良好的情况下,避免让晚辈照顾自己或者花费大量时间陪伴自己。这样,老年人既能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又能给晚辈腾出更多时间和空间。 2.由于生活经验丰富,老年人可以顾问的角色出现。老年人生活阅历丰富,对孩子面临的各种困难和问题主动询问,可以提供一些合理化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供年轻人参考。 3.多与晚辈交流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给予晚辈精神支撑,让家里充满温馨、关爱,有助于家庭成员友好相处。 4.对隔代的家庭成员,比如对孙子、外孙等不溺爱,不冷漠,放手让其父母独立管理。 5.充分放权,减少控制欲。老年人应接受家庭成员、周围环境对自己因为年老体衰而产生的各种微妙变化,冷静、从容地看待自己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的现状,消除争强好胜的心理,凡事不要以自我为中心,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 (作者供职于新乡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