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黄帝内经》读后感 □赵齐飞
《黄帝内经》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其思想理论博大精深,主要阐述人与自然、养生、防病、治病等方面的问题,后世奉为中医“四大经典”之一,为中医人必读的著作。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不断增大,以及不良饮食习惯、环境污染、遗传因素等影响,导致一部分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患病人群日益年轻化。因此,人们越来越注重健康,注重养生调摄、未病先防,建立起了以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养生即保养生命,就是通过各种方法颐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一种医事活动。 《黄帝内经》开创了中医学养生理论的先河,其中“治未病”思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记载:“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即医术精湛的医生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机体功能紊乱后才进行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尚未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 对于未病先防,《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意思是说,要及时躲避虚邪贼风等致病因素,保持内心的平静,排除一切杂念,使真气通畅,精神不外泻,如此病患就不会发生。对内调养情志,避免不良情绪刺激,充分体现了“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 人生于天地之间,宇宙之中,一切生命活动与大自然息息相关,即“天人相应”的思想。《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指出:“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人与自然具有相通、相应的关系,无论四时气候、昼夜晨昏,还是日月运行、地理环境等各种变化都会对人体产生影响。顺应四时气候变化规律,是养生保健的重要环节。 《黄帝内经·灵枢·本神》中指出:“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辟邪不至,长生久视。”即人体必须顺应四时气候变化,适应自然环境,以增进人体健康。人类生活在自然界之中,自然界的物质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故饮食也应与所处自然环境相适应。正如久居湿地之人适量食辛辣之物以祛寒湿,而辛辣食物并不适合生活在干燥环境中的人群,因此形成了各个地区的特色饮食。同时,饮食也要同四时气候条件相适应,夏日适量食用清凉消暑之品,冬日进食温补之物,随四时调养机体。 《黄帝内经·素问·八正神明论》中记载:“血气者,人之神。”《黄帝内经·灵枢·平人绝谷》中记载:“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无形则神无以附,无神则形不可活,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分离,从而达到“形神合一”。 《黄帝内经》明确提出了“形与神俱”的形神共养观点。《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形体是人生命存在的基础,有形才有生命,并产生精神活动和生理功能;形乃神之宅,养形为养生之首要。生命在于运动,通过运动强其形,使人体筋骨强健,经脉气血通畅,脏腑经气充实,功能旺盛,通过“外炼筋骨皮”,由外至内,促使体内阴阳平衡,身体强壮。《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中所说:“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养形不能太过,太过则会导致积劳成疾。《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说明养神和养形同样重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记载:“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说明“恬淡虚无,清静无为”是重要的养生方法,即不为外物所扰动,保持清心寡欲、恬静平和的心态来应对生活,正如《黄帝内经·素问·痹论》所言:“静则神藏,躁则消亡。” 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宝贵的,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追求。《黄帝内经》对调养生命、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年益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9级规培医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