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综合新闻
PDF版查看  第三版:河南老龄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文化
PDF版查看  第五版:乡医课堂
PDF版查看  第六版:基层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八版:健康促进
 
第五版:乡医课堂
 上一版    下一版  
夏季如何预防食物中毒
每周一练(肝脏疾病)
经行吐衄的治疗方法
重症手足口病的早期诊断
1
11 1 2022年7月28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经行吐衄的治疗方法
 

经行吐衄的治疗方法
□牛凤景

   经行吐衄是指每逢经期或经行前后发生周期性吐血或鼻孔出血,又称倒经、逆经,以青春期少女多见,亦可见于育龄期妇女。经行吐衄属中医经行诸证范畴,相当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   患者为女性,28岁,每逢月经来潮,血自鼻孔外溢,颜色鲜红,用纸塞住鼻孔,则从口里吐血,经期过后,自然停止,经血全无,伴胁满,已半年。
    查体:舌红,苔薄黄,脉弦数,血常规检查显示,血小板、凝血因子均正常。
    中医诊断:经行吐衄。
    西医诊断:代偿性月经。
    证候诊断:气郁化火,灼伤肺络。
    治法:清肝解郁,宁络止血。
    处方:柴胡24克,姜半夏12克,黄芩9克,人参9克,炙甘草9克,炮姜9克,大枣7克。共7剂。每天1剂,水煎400毫升,分早、晚两次餐后温服。
    患者服药后月经恢复正常,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按语:经行吐衄的主要机理为血热而冲脉之气上逆,迫血妄行所致,出于口者为吐,出于鼻者为衄,临床上以鼻衄多见。患者素体虚弱,正虚邪入少阳,胆附于肝,内寄相火,胆火内郁,枢机不利,邪热传入血室(肝经),致肝气升发太过,循经上行,灼伤肺络,而致鼻衄,气郁则胁满,胁乃少阳经循行部位,方用小柴胡汤,生姜改用炮姜,取得良好效果。“血随乎气,治血必先理气”,方中柴胡主治气机郁结,半夏使气下行;火热熏灼,损伤脉络,黄芩主诸热证,下血闭;黄芩配伍炮姜寒之不寒,热之不热,祛瘀止血,使血流停止;人参、甘草、大枣扶正祛邪。
 (作者供职于淇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