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远离冠心病 □张 普 当下,人们饮食结构发生持续性改变,生活压力不断增加,冠心病的发生风险也随之增加,并呈年轻化趋势。引发该病的因素比较多,有效控制各类高危因素,可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降低病死率,是当下医学界的共识。
临床表现 冠心病一般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冠状动脉发生粥样硬化病变而引起血管腔狭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导致的心脏病。 患病初期血流量减少,不会产生较为显著的临床表现,斑块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严重的沉积,整个动脉狭窄程度加剧,患者产生一系列症状: 1.心绞痛。受多重因素的影响,患者长时间冠状动脉狭窄,心肌无法获取自身所需的氧气和血液,引发心脏疼痛感,主要以间歇性为主,疼痛感集中在机体胸部;尤其是患者情绪低落时,容易增加发病风险,一般疼痛时间不固定,发作频次存在差异性,一天可发生多次或几天发生一次。 2.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产生斑块后,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扰,其处于波动状态,无法实现稳定,引发血小板凝聚现象,难以为心脏运作提供相应的血氧,导致患者产生心肌梗死。 3.患者在进行体力劳动过程中,不同程度产生胸闷、气短等症状,但在短暂休息后症状有所改善。若患者发生晕厥,在发病过程中表现为心律不齐等,主要是因为脑部供血不足,病情较轻者会感觉到头晕,严重者会感觉到眩晕。 预防措施和方法 冠心病形成的因素主要包含两大类别,即可改变因素、不可改变因素。不可改变因素主要涵盖性别、基因等;可改变因素可结合患者的自身实际状况,选取综合性控制和防范措施,力争将各类高危因素遏制在萌芽阶段,减少此类疾病的发生。若发现患者有冠心病倾向,应及时采取防治措施,改善患者的自身症状。其防治措施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控制血脂 高血脂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血脂处于异常状态,为动脉粥样硬化做出警示,应对其加以关注。在动脉粥样硬化形成过程中,血脂内胆固醇等含量超标,会进一步加快其发展。选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将血脂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是防范冠心病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控制血脂通常以饮食为突破口,少食用动物性脂肪含量多的食物,结合相关标准控制每天各类营养的摄入量,烹饪应遵循“低盐、少油”的基本原则。 控制血压及血糖 高血压作为动脉粥样硬化又一个高危因素,应对其加以重视,需要从多个方面选取合理方法。应控制机体血压,促使其处于稳定状态,每天早晚测量血压并将其数值记录下来,动态化监测血压,若第一时间发现血压出现异常情况,应严格按照医嘱服药,禁止随意更换药物。在糖尿病患者群体中,大多数人会引发整个机体脂代谢失衡,随着动脉粥样硬化等持续性发展,其血黏度显著提升,增加冠心病发生的风险,建议遵循“少食多餐”的基本原则,持续性按照医嘱服药,监测自身的体重和血糖情况。 戒烟戒酒 吸烟、饮酒均为动脉粥样硬化提供了“温床”。香烟内含有尼古丁等有害物质,会加剧冠心病的发生,患者应结合实际情况,严格控制吸烟,积极培养其他兴趣爱好,如养花等,从源头降低此类疾病的发生。长期过量饮酒可导致患者血压升高、心率加速,容易产生心绞痛的现象。若患者具有较长时间的饮酒习惯,建议合理控制饮酒量,男性、女性每天的饮酒量分别不超过25毫升、15毫升,同时建议饮用葡萄酒。 积极预防肥胖 身体肥胖和超重,会导致心脏的负担加重,容易引发冠心病,应加以重视,选取合理的方法进行控制。身体超重,心血管疾病患病率增加1.5倍,肥胖增加死亡风险两三倍,应积极控制体重,将体脂率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半年至一年内体重减轻5%~10%,男性、女性腰围分别不超过90厘米、85厘米。结合患者的兴趣爱好和实际状况,合理开展运动,降低血压、血脂,一周内应至少坚持5天运动,且每次运动时间以超过半小时为宜。结合患者的自身实际状况,灵活调整和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坚持循序渐进的基本原则,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免剧烈运动导致心肌缺血缺氧。 药物预防 使用药物是防治冠心病的重要举措,目的是阻止或减缓整个病情的发展进度。选取药物预防需要掌握各类药物的功效,如他汀类药物最关键的作用是降低血脂,促使斑块稳定,保证血管狭窄不再恶化;抗血小板抑制剂有助于避免形成冠状动脉狭窄,具体应用中获取较佳成效的是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最关键的功效是减少和防范心源性猝死,将患者的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硝酸酯类药物可以规避患者产生心绞痛现象,改善和优化心肌缺血的现象。 综上所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心肌无法获取自身所需的血氧,对人们健康产生了严重影响。近年来,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建议重视该病的防范,选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尤其是当下患有冠心病的患者,应把病情控制好,以免病情恶化。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心血管内二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