榆柳情 □陈 燕
我讲的两棵树的情义,不是白居易笔下“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儿女情长,也不是舒婷《致橡树》中解读的“我如果爱你”,我讲的是长在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三附院)西南边近40年的一棵榆树和一棵柳树,榆树的坚韧、柳树的绵柔是对岁月的见证,是对生命的解读。 新医三附院的发展之路令无数人振奋澎湃,而只有目睹过她成长的人才知道这条路的泥泞与艰辛,如同和她一起经历过风霜雨雪的这两棵树,一路走来知道她经历了什么,如何创造了奇迹。 1983年之前,新医三附院的原址不亚于北大荒,拿着基建图的时任领导们,望着一片荒草泽地,心中有构想,却也无处话悲凉。地处荒凉,远离市区,人烟稀少,土壤盐碱含量极高,除了杂草其他植物几乎无法存活……在一片芦苇荡中,他们看见了一棵树,一颗有碗口粗的榆树。当时大家相互打气:“这棵树能在这片土地上活,我们就能活。”一棵榆树,给了他们无尽的想象、力量和底气。 为了改变盐碱土壤,他们试图种植各种植物,然而种一批死一批,最后他们种下的柳树活了,于是他们利用工作之余没日没夜地种柳树,芦苇荡、荒草地上变出了一片柳的海洋。这棵榆树不再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它与一片柳林相映成趣,相依相伴。 岁月更迭,柳林逐渐茂密,起风时,它们一起舞弄长发,成为当时一道绿色的风景线。这片柳林,为改变土壤做出了巨大贡献,后来的新医三附院也种了鲜花和草坪。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榆的坚硬衬托着柳的轻柔,柳的轻言细语辉映着榆的掷地有声,阴阳平衡、刚柔并济。有人说,它们诠释了医者应有的侠胆与柔情,它们能走进医者和患者的心里。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春天里,它们一起抽新吐绿;夏日里,它们一起绿叶成荫;晚秋里,它们一起落叶纷纷;寒冬里,它们一起顶风冒雪……起风时,它们相互招手致意;暴雨中,它们相互加油打气。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它们听过铿锵有力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们懂得医者仁心的真谛,它们理解医者的真心与无奈,它们更明白生命的珍贵与无常。它们是同事,是朋友,更是战友,它们守望相助,彼此支撑,为生命赞礼。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它们见证了新医三附院的发展,见证了一批批专家的成长,见证了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见证了一次次救护车的呼啸鸣笛,见证了多少青丝变白发,见证了多少人间悲欢合离。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它们目送过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援外医疗队一次次出征,它们目睹过洪水肆虐时全体职工守护家园时的团结一心,它们感怀过医务人员为患者争分夺秒与死神搏斗,它们见证过惊心动魄后的奇迹。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我仿佛看到那份坚韧与刚毅,也仿佛看到那份温暖与柔情。它们似乎就是医生与护士的化身,用它们在风中摇曳的肢体语言诉说一种精神,是医者的执着和奉献。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一起站在那里。它们逐渐幻化成新医三附院人心中的根基,手在无形处紧密相连,心在无形处紧密相依。新医三附院人的梦想或像榆树一样向上生长穿破云霄,或像柳树一样向下俯揽慰藉生命。向上是力量,向下是柔情,这正是医者本有的情义。 一棵榆,一株柳,它们表达着两棵树的情义,也诉说着医者的情义。 (作者供职于新乡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