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抽动障碍的病因和诊治
赵金风
儿童抽动障碍是常见的儿童运动障碍,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快速的一个部位或多部位肌肉运动抽动和/或发声抽动,可伴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强迫性动作和思维,或其他行为症状。患儿频繁眨眼、摇头、上下肢局限性抽动、咳嗽、清嗓子等。 随着电子产品的增多,儿童对电子产品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从而导致颈椎、脊柱功能不良,可能引起儿童抽动障碍。另外,研究人员发现,颈椎损伤是儿童抽动症的病因之一。儿童的骨骼、颈椎肌肉韧带发育不全,发生磕碰伤后继发颈椎损伤的概率较大,会影响颈椎的各项功能,引发抽动障碍等疾病。 发病机制 儿童的椎体旁软组织松弛、柔软,韧带及关节束比较薄弱,对颈部保护作用弱,加上儿童多动少静,难以避免发生隐性损伤,引起颈椎曲度异常、颈椎小关节紊乱、颈部肌肉痉挛等;而颈部肌肉长期紧张,可能导致颈上交感神经节、交感神经兴奋,引起多巴胺分泌亢进,从而引发抽动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病因分析 一、慢性劳损:长期颈部不良姿势,过度前屈后伸及旋转,造成颈部肌肉调节动态平衡的能力下降及动力性平衡失调,同时寰枢关节内应力平衡能力下降致横韧带、翼状韧带等受到异常牵张,发生韧带损伤、松弛。二、外伤:外力达到一定程度,会造成主动运动伤、被动运动伤,引起关节束、韧带损伤撕裂或伴有骨折。比如,横韧带损伤,使其丧失限制齿突后移功能;翼状韧带损伤,会导致寰枢关节旋转。 儿童抽动障碍的病理因素有感染性炎症和类风湿关节炎。感染性炎症多发于儿童,由口腔及咽部炎症、扁桃体及唾液腺术后等原因造成。 诊断和治疗 1.在病情进展过程中,患儿存在一种或多种运动性抽动,或某些时候发生多发性抽动,但不一定同时存在。 2.一天内抽动多次发作。 3.抽动的次数、频度、形式和部位呈现周期性变化,轻重程度可交替增减。有时候,抽动能缓解几星期,甚至数周。 4.在18岁以前发病。 5.有些患儿会有污言秽语及含糊不清的谩骂等症状。这种症状最易引起注意,称为儿童抽动秽语综合征。 需要指出的是,对本病的诊断,来自对患儿症状的观察及对患儿病史的评价。可以用脑电图、CT、磁共振检查或某些化验排除与本病容易混淆的疾病,如肝豆状核变性、手足徐动症等,也可以用测量表评估抽动的严重程度。患儿的抽动分为简单和复杂两类。其中,简单的抽动包括:1.运动性抽动,有眨眼、挤眉、摇头、耸肩等。2.发声性抽动,有清嗓子、尖叫、吸鼻等。复杂的抽动包括运动性抽动,如跳跃、触摸他人和物体、闻东西及旋转,极少见自残现象。 诊断:上述症状不一定同时出现,一天内可发作多次,可天天发作或间歇发作。18岁以前发病。抽动可以缓解和严重交替进行。总之,对本病的诊断,需要家长提供患儿的确切情况。这类患儿常有行为异常,包括注意缺陷、学习困难等。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饮食营养是发育的基础,睡眠是恢复精神和体力的主要方式,运动是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促进剂!在此基础上,我们将饮食、睡眠、运动方式作为重要的干预内容,具体包括: 一、饮食:注意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食物多样化,减少各种含糖饮料、辛辣刺激性食物的摄入。 二、睡眠:保证睡眠时间。3岁~6岁,每天10小时以上;6岁~14岁,每天9小时以上;14岁~18岁,不少于8小时。 三、运动:对于不同年龄段的患儿,运动方法和时间不同。 四、损伤:及时诊治,辨别损伤发生机制,制定损伤康复方案。 五、感染:及时诊治,对症处理,让患儿在良好的体位下休息。 六、专业筛查:通过脊柱影像等检查,及早发现脊柱疾病,及时防治脊柱疾病。 治疗抽动障碍的一线药物有硫必利、舒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等。患儿要在专业医师的指导下服药。抽动障碍的非药物治疗包括心理行为治疗和教育干预:心理行为治疗是改善抽动症状、干预共患病和改善社会功能的重要手段;教育干预是指在对抽动障碍进行积极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儿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和自尊心等予以干预。 (作者供职于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