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的介入治疗 □杨春雷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是以呼吸困难、乏力和运动耐量减低为主要表现的疾病,由于肺动脉血栓反复发作,血栓不能完全溶解,血栓机化(坏死组织不能完全溶解或分离排出,则由肉芽组织长入坏死区、代替坏死组织的过程),肺动脉内膜因炎症刺激而逐渐增厚,进而导致肺血管重构、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肺动脉高压及右心功能不全。
类型不同,则治疗有所不同
CTEPH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外科手术治疗、介入治疗和靶向药物治疗三大类。对不同的临床类型,CTEPH的治疗方法不同。 美国圣地亚哥医学中心将CTEPH分为四型。Ⅰ型和Ⅱ型首选肺动脉内膜剥脱术(PEA)治疗,部分Ⅱ型患者可考虑经皮球囊肺动脉成形术(BPA)介入治疗。但是,PEA手术复杂,需要在开胸、深低温、停止循环下进行。Ⅳ型首选靶向药物治疗,但靶向药物波生坦、西地那非、利奥西呱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却不能解除肺血管的梗阻病变。Ⅲ型目前首选BPA介入治疗。BPA作为近年来一种新型介入治疗方法,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不适合PEA手术或术后出现复发/持续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带来了希望。
BPA介入治疗的原理
先利用导管进行肺动脉造影,对狭窄或闭塞的肺动脉分支进行定位,然后在导丝的引导下,利用球囊扩张狭窄或者闭塞的肺动脉分支,以达到解除梗阻、减轻血管阻力、降低肺动脉高压的目的。
BPA介入治疗的时机和适应证
对于可以等待的、病情稳定的患者,为减少BPA围术期并发症,可进行序贯治疗:先进行靶向药物治疗,然后进行BPA介入治疗。但对于已发现的并发严重右心衰竭或肺动脉高压非常严重的病例,应尽早进行PEA治疗或BPA介入治疗,降低肺动脉高压。 BPA的适应证如下: 1.不适合PEA的病例(内膜剥脱无法到达的病变,手术可切除但因并发症不能手术以及PEA术后残留或复发的肺动脉高压病例)。 2.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病例。 3.患者在了解两种方法的风险和益处后,拒绝PEA但同意进行BPA介入治疗。
BPA操作的注意事项
BPA介入治疗CTEPH并非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多次进行。在手术操作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BPA介入治疗所需次数取决于病情的严重程度、病变的位置、形态及术者的技术水平等。通常每个患者需要3次~10次,治疗时间相隔至少一周。 2.病变血管开通的顺序一般遵循先易后难,先下肺后上肺,先蜂窝状病变后慢性完全闭塞性病变的原则。 3.每次处理的血管一般选择某一个肺动脉肺叶分支及亚分支。因为肺动脉壁较薄,为了减少血管的损伤及肺水肿的发生,整个操作过程必须非常仔细与轻柔。 4.为了充分降低肺动脉高压,需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治疗病变动脉。对于平均肺动脉压(mPAP)>50毫米汞柱(1毫米汞柱=133.322帕)的患者,建议单次疗程进行1处~2处病变的治疗;mPAP在40毫米汞柱~50毫米汞柱之间的患者,可考虑一次进行3处~5处病变的治疗;而mPAP<40毫米汞柱的患者,可一次进行多个肺叶的治疗,处理5处~8处的病变。但当有严重的肺动脉血流动力学紊乱时,应该尽量减少拟处理的血管数量。 5.在球囊扩张过程中一般先选用较小的球囊(一般直径2毫米)进行预处理,然后再用适当尺寸的球囊进行最后的扩张,如果mPAP≥40毫米汞柱,尤其是对于闭塞性病变,则首次扩张时应使用直径不超过2.5毫米的球囊扩张导管。 6.整个操作过程中的抗凝是以肝素为基础的,肝素水平低于冠状动脉成形术所需的水平。对于此,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
BPA术后并发症及处理
BPA介入治疗之后常见的并发症包括再灌注性肺水肿(RPE)和肺动脉损伤(PAI)两大类。 再灌注性肺水肿的出现时间往往在术后24小时内,尤其是术中mPAP较高时,术后RPE发生时间更短、严重程度更高。为了减少RPE的发生,做好术前、术中、术后管理尤为重要。目前,围术期的主要处理措施为:1.术前避免肺部感染,维持较好且稳定的肺功能;2.术中处理单侧肺血管,保证对侧肺部代偿功能;3.术中维持肺水肿预测评分35.4分以下,避免高灌注损伤;4.术后对有症状患者,积极完善胸部X线检查,评估肺水肿严重程度,并给予对症处理,维持血氧饱和度90%以上。 肺动脉的血管损伤包括肺动脉穿孔、高灌注损伤、球囊扩张过度后大量渗血、肺动脉破裂和肺动脉夹层5种。为了避免PAI发生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做到以下几点:1.术中对病变位置进行准确定位,避免导管导丝对肺血管不必要的损伤。2.选择适当大小的球囊扩张,一般直径2毫米左右,防止球囊尺寸过大或扩张过度引起肺血管破裂。3.术后出现血痰、咯血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即停止使用肝素,使用鱼精蛋白逆转抗凝。4.停止或逆转抗凝的同时,可使用蛇毒凝血酶或垂体后叶素止血。5.药物止血效果不明显时,可进行球囊填塞、明胶海绵栓塞、弹簧圈填塞及覆膜支架植入等,阻断血流,控制出血。 目前,BPA介入治疗仍处于探索阶段,如何扩大适应证、减少手术并发症、避免术后复发等问题,仍需要临床循证。但值得肯定的是,BPA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因创伤小、恢复快及疗效好等特点,使其成为近年来的焦点,为CTEPH患者带来了福音。(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