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在基层 成长在一线 □张剑剑
我是一名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2016年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2019年10月顺利完成为期3年的中医全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2021年考取中医全科中级职称,获得河南省第二届“十佳中医全科医生”称号,2022年获得医学硕士学位。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我才有机会免费攻读医学专业,才能优先参加全国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这些经历丰富了我的阅历和生命,对于我来说弥足珍贵。我在完成培训后,第一时间前往定向单位——宜阳县韩城镇中心卫生院履行协议,服务基层。 我来到卫生院工作,已经3年了。在卫生院领导的支持和同事的帮助下,我从开始远离家乡的陌生和迷茫,到现在成为卫生院副院长、家庭医生团队的骨干,积极参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独立值班、门诊坐诊、进村入户进行健康帮扶、举办校园科普讲座等,我在实践中慢慢适应环境、找到定位。在完成诊疗工作之余,我不断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和诊疗技术,参与编写专著一部,发表国家级期刊论文一篇,让自己在基层工作中逐渐充实起来。 在基层,大部分工作是普通的、平凡的。但在这种平凡的工作中,我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信赖,他们淳朴、善良、热爱生活。 今年,自从卫生院开展中医药服务活动以来,寻求中医治疗的人数逐月增加,他们对中医服务的迫切需求令人动容,有的甚至从周边乡镇骑着三轮车不惧寒冷也要来到韩城镇中心卫生院,找中医治病。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我都会为他们的热情所感动,也会带领卫生院的中医无论上班、下班,只要有患者来就诊,都精神饱满、热情服务,以此回馈群众的信任和支持。最近,有两名患者的病情发生的变化,让我对中医治疗更加有信心,一名是女性患者,下腹部“不自在(方言)”,就是不舒服,说不清楚感觉,一到下午疼痛程度就加重,服用西药一个月,导致胃部开始难受,就来找我就诊,要求开中药治病,我为其“望、闻、问、切”,辨证施治,遣方用药。患者服用3剂药后,病情就有了好转,舌苔厚腻、嘴巴苦涩感也消失了。经过后续治疗,患者的下腹部“不自在”也有了明显好转。还有一名是男性患者,患了慢性支气管炎,处在急性发作期,需要住院治疗。在住院第二天,这名患者告诉我:“我吃了中药后,双腿困乏的情况减轻了,腿部抬起、放下都轻松了。” 其间,还有一名患者让我记忆深刻,他因为胃脘部疼痛不适,劳累或情绪激动时病情加重、嗳气频发、口气重、大便稀溏,来门诊找我治病。我听完他说的症状后,详细查看他的检查结果和其他医生开的处方,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诊断是没有问题的,治疗方法也对症。他服药后效果不佳的重要原因,就是不按时服药、不能按照疗程治疗及对治愈疾病没有信心。我告诉他:“医生给你开的药,你应该按时吃,坚持服用1个月,你的病就会有所好转。”听到这样的话,他并没有因为我年轻、资历浅而质疑。1个月后,患者的病情有了明显缓解。再次看到这名患者时,他面露喜色,还带了朋友来治病。这名患者虽然是幽门螺杆菌感染,但症状却与其朋友有不同之处,我通过“望、闻、问、切”,发现其症状与小柴胡汤证如出一辙,比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易呕”,加上夜眠差,觉浅易醒等症状。依据患者的病情,我运用小柴胡汤合酸枣仁汤加减,让患者煎服。1周后,患者的焦虑神情被精神焕发替代,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两周后,他们来复诊,高兴地问:“医生,我们患了一样的病,治疗方法却不一样,这是不是中医的因人制宜啊?”那一刻,我深感作为一名中医的成就感、自豪感,更加坚定了运用中医思维诊断、治疗疾病的信心。 只要全心全意对待患者,就能得到患者的信任。在门诊上,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来看病的人大多是村民,考虑到他们的经济条件,我尽量开一些价格便宜、效果好的药,消除患者的病痛。作为家庭医生团队中的一员,在患者需要的时候,我们多次进村入户为久卧病床的患者插胃管、插尿管、换药及讲解注意事项,为他们提供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今后,我将继续努力,寻找深造的机会,履行一名中医全科医生、家庭医生的职责,为辖区群众提供更好的诊疗服务,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供职于宜阳县韩城镇中心卫生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