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思路探析
辨治外感热病的体会
中医辨治中风的法则及特点
中医人必须要信“中”
1
11 1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中医人必须要信“中”
 

中医人必须要信“中”

   走进张磊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就会看到墙上悬挂着张老师题写的“大医精诚”4个大字,以及对门人的寄语:“医者必须要信中,信中方可大无穷。寻真先立愚公志,拨去浮云见太空。”
    笔者作为张老师的门人,每次看到这遒劲的大字,都会感到恩师对后辈的殷殷期望和谆谆教诲喷薄而出,绵绵不绝!
    “医者必须要信中”,这是中医人坚定前行的“压舱石”!
    《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指出“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有“六不治”的文字记载,其一:信巫不信医者,不治。然而,中医人如果连自己都不信中医,以己昏昏何以使人昭昭呢?何谈用中医理论去遣方用药、治病救人呢?
    事实胜于雄辩。千百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贡献。
    中医学被世人称为“国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受东晋时期著名医家葛洪撰写的《肘后备急方》内容的启发,科学家屠呦呦发现了青蒿素,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2019年,WHO(世界卫生组织)将中医纳入在全球拥有绝对影响力的“全球医学纲要”(国际疾病与相关健康问题统计分类)。张老师在《从中医疗效论发展》一文中开门见山地说:“我国医学从古至今,一直在发展,而且永远永远地发展。何以如此代代发展经久不衰呢?此无他,是疗效故也。”“疗效是存在的前提,是发展之本,提高之源,繁荣之基。”越是历史悠久,越是经得起历史考验,越能证明其科学性。
    结合在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让笔者对中医从不太相信到坚信不疑,并深切感受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
    儿时,笔者曾扁桃体发炎,母亲用芝麻油与食盐混合,搅拌成糊状,用手指蘸取一些轻轻按压患处,笔者当即吐出黏液,疼痛程度很快得到缓解。之后,遇到此种疾病,笔者就试用此法,且屡获良效。2016年,笔者儿子同学的父亲因扁桃体肿大,痛苦难耐,遂住院治疗,医生准备为其做手术。术前,他因担心手术风险,就给笔者打电话咨询,笔者将此法告诉他试一试。第二天,他告诉笔者,用此法后,病情有了明显好转,决定不做手术了。
    在读大学期间,笔者听老师讲授中医骨伤疗法——“柳枝接骨术”等病例,当时只认为是传奇故事。然而,后来的经历,让笔者切实感受到中医的神奇!2010年,笔者的家人因长期伏案工作,导致严重腰椎间盘突出,生活不能自理。笔者求诊于省内及北京知名骨科专家,都建议:“做手术吧,不用考虑了。”当时,笔者甚是心凉!经一位友人介绍,得知荥阳市有一名治疗此病的“高手”,笔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就带着家人去就诊。施术的仇大夫只用手轻轻地在家人腰背上推按了几下,并说:“你这是老腰呀!”随后,听到轻微的“啪”一声响。3天后,笔者的家人就感到腰腿活动轻松,可以下地行走了。至今,除劳累后稍有不适症状外,笔者家人的身体状态一直很好。之后,笔者又介绍几位患此病的朋友前往诊治,皆获良效。
    在跟师侍诊期间,2018年12月14日,一名腰骶尾部持续疼痛5个多月的44岁女性患者,呈放射痛,已延伸至会阴部,不能平卧,月经前及经期病情加重。患者遂到某医院就诊,医生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无明显效果;患者辗转到某省级医院治病,医生诊断其为“盆腔淤血综合征”,经过治疗、服药后,无效果。随后,患者找张老师治病,经辨证后,处方:狗脊30克,土元10克,制乳香10克,制没药10克,共6剂药,每天一剂,水煎服。复诊时,患者自诉疼痛大减。2019年1月2日,一名55岁的女患者自诉30多岁时就长时间低热不退,非常痛苦,四处求医,最后在张老师的辨证治疗下,两剂中药即愈,现在她的家人都坚信中医。此类病例,不胜枚举。
    临证时,笔者更是时时见证了中医药的奥妙。一名口腔溃疡患者,反复发作了十几年,每次发作时都是满口糜烂,导致张口困难、饮食难进、睡眠不安、痛苦难忍。经熟人推荐,这名患者找到笔者治病,四诊合参后,运用甘草泻心汤合封髓丹,稍加疏肝、理气之品,共5剂药。不料,在第二天上午,患者就给笔者打电话,激动地说:“你开的药太神奇了,我昨天晚上喝了药,今天早上口腔溃疡就全好啦!”至今,该患者的病未复发,成了一名“铁杆中医粉”。
    另外,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儿科中药散剂、河南省人民医院的抗毒合剂等,都以明显疗效赢得了患者的赞誉。
    信“中”,不是否定“西”。信“中”是要求中医人在面对患者,诊疾疗伤的时候要运用中医思维,按照中医理论去四诊合参、辨证施治、遣方用药。医疗仪器检查可作为四诊的延伸,检查结果可作为诊疗疾病和治疗效果评价的参考依据。
    信“中”,不仅医者信,亦要患者信。清代医学家陈修园有“盖医者,生人之术也,一有所误,即为杀人”之论。这就要求医者必须“先立愚公志”,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有深厚的中医理论知识、临床技能、方药技巧和文学功底,只有知理、知病、知动、知度、知误,才能“拨去浮云见太空”。
    只有信“中”,方能大无穷。当前,中医药振兴发展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大好时机,作为中医人,只有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在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谱写新的篇章,才能肩负起历史使命,成为苍生大医。
    (作者为河南省人民医院陈召起、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永霞)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