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辨治中风的法则及特点 □尹国有
中风和其他疾病一样,在治疗时也应做到明辨标本、权衡缓急,平调阴阳、扶正祛邪、整体论治。但是,由于中风具有独特的发病规律,有一个由急性期到恢复期,再到后遗症期的发病过程,有中经络、中脏腑的不同,发病机制也不一样,所以,在治疗中,还应动态观察病情,做到病证同辨、分段论治。护理调养是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康复,减少并发症的关键之一。 明辨标本 权衡缓急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原则之一。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上盛下虚之证。在急性期虽有本虚的表象,而常有痰热、血瘀等“标实”症状,且较为突出;又因风夹浊邪蒙蔽心窍,壅塞清阳之府,故“上盛”症状也较为明显。按照“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应先以祛邪为主,可用平熄肝风、清热化痰、活血通络等治法,此时证候偏实而病程短暂,宜迅速祛除病邪。同时,也应考虑到该证有本虚的一面,如泻下药量过大或应用过猛等,使患者一日腹泻数次,就会耗损正气,对病情的恢复不利,要注意预防。到恢复期以后,临床常见为气虚与阴虚,但以气虚为多见,按照中医“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应以扶正培本为主。因患者有半身不遂、偏身麻木之症状,故有血瘀、痰阻之存在,治宜标本兼顾,常用治法有益气活血、健脾化痰等,要权衡主次缓急,标本兼顾,当视具体病情而定。总之,明辨中风发病的标本、轻重缓急,是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 动态观察 分段论治 疾病的过程是由不断变化发展与相对稳定阶段组成的,疾病的不断变化发展形成不同的传变、转归趋势;疾病的相对稳定形成一定的阶段性。疾病的阶段性不仅能反映病情的轻重、病势的进退等特点,还能揭示病机的变化,作为易方更药的依据。因此,动态观察病情,分段论治,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原则,也是辨证论治、同病异治原则的具体体现。根据中风发病经过,一般分为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3个阶段,3个阶段的发病特点、病机也各不一样,因此治疗原则也不同,可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做到动态观察,分段论治,可获得良效。 平调阴阳 整体论治 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是阴阳保持相对平衡的结果,而阴阳失去平衡,则是反映人体病理状态的共同特征。所以,整体论治的目的,是使失去平衡的阴阳,重新恢复起来,保持新的相对平衡。 整体论治要求在治疗过程中,把人体各个脏腑器官视为一个整体,局部病变是整体病理反应的一部分。因此,立法选方,既要注意局部,还需重视整体,通过整体调节,以促进局部病变恢复,从而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中风的发生,病变虽然主要在头部、血脉,但与全身脏腑、经络的功能失常密不可分,它们是相互影响的,在治疗时,既应注意头部及血脉的病变,又不能忽视脏腑、经络的失常,在抓主要矛盾的同时,还应做到全面调整。人与自然界息息相关,中风的发生与季节、地域等因素密切相关,在立法、选方、遣药中注意这些因素的存在,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也是整体论治的具体体现。 在坚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前提下,还应注意“虚”“痰”“瘀”贯穿中风始终,在制定具体治法时,应正确处理扶正与祛邪、滋阴与潜阳、祛风与通络、活血与化痰、治标与治本的关系,抓住不同时期的主要矛盾,采取单治与合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以利于提高临床疗效。 医患结合 重视调养 人们常说“疾病三分治,七分养”,这足以说明疾病自我调养的重要性。随着医学水平的提高,医学模式的改变,医学知识的普及,医患关系的观念已由被动就医向“指导合作型”“共同参与型”的模式转化,自我调养、重视护理显得越来越重要。中医治疗疾病非常重视护理,把治疗与护理结合在一起,作为辨证治疗的基本原则之一。中风起病急,并发症多,病程长,且后遗症常见,复发率高,在治疗时,护理显得更为重要。在急性期,患者时常神志不清,良好的护理是促使病情好转,减少并发症的有效手段;进入恢复期,适当锻炼、针灸、推拿等调护手段,有利于康复,可降低后遗症的发生率;在后遗症阶段,合理的护理和自我调养可增强患者的自理能力,促进康复,预防复发。由此可见,注意自我调养,做好护理,也是治疗中风的基本原则之一。 中风是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的一种疾病,至今仍没有理想的治疗方法,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等相关疾病,注意日常生活的调理,积极消除中风的病因和诱发因素,可减少中风发生。同时,对中风患者要做好健康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以提高其自我调养意识。 (作者供职于遂平县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