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中医辨治糖尿病的思路探析
辨治外感热病的体会
中医辨治中风的法则及特点
中医人必须要信“中”
1
11 1 2022年3月29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治外感热病的体会
 

辨治外感热病的体会
□郑学农

   近几年,结合中医应对“非典”、重症流感等的辨治体会,笔者总结出“热辨证型,痉察虚实,厥分寒热,闭为热痰瘀,脱为气阴竭”的辨治热病要领,对中医应对急性外感热病具有重要学术意义,但因内容过于简练,未深入阐述,不易理解其内涵。为此,笔者从外感热病的内涵进行具体分析。
    热证是指以发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其中,发热是外感热病的一般症状,痉、厥、闭、脱则为外感热病的变证,与病情发展、疾病的预后、转归密切相关。下面,笔者以热、痉为例进行详细辨析。
    热是外感热病的重要表现,尤其以高热为多见。同时,发热往往贯穿疾病的始终,代表着疾病的发生和持续状态。发热的程度和特点提示疾病的病因及相应病机。高热往往提示病情重,其基本病机为邪毒盛,正邪相争,误治或治疗不及时,往往变证迭出,影响预后。比如在《伤寒杂病论》中就记载了大量因误汗、误吐、误下导致结胸、心下痞,甚至加速六经传变的不良后果。热象不解、持续缠绵往往意味着病因、病机更加复杂,为治疗带来困难和挑战。这在某些烈性传染病或湿温类疾病中屡见不鲜。此外,寒热往来、身热不扬、发热夜甚、夜热早凉等发热类型,均对辨证具有指导作用。
    痉是指肢体拘挛强直或手足抽搐,可表现为手足抽搐,牙关紧闭,两目上视,颈项强直,甚则角弓反张。发痉多为肝风内动所致,是外感热病发展过程中病情危重的标志。其发生机制为热毒盛,引动肝风,风火相撞,熏灼筋脉,或热盛伤及津液,筋脉失养,最终导致筋脉拘急或抽搐。
    在外感热病中,痉证多分为热盛动风、阴虚生风两种类型。热极生风之热常源于心火、肺火、肝火、胃火等;阴虚生风则为热伤阴津,筋失濡养,虚风内动所致。前者多在疾病初期,而后者多在疾病后期。
    这些证的出现往往代表疾病的发生、加重,以致病机进一步复杂化。因此,必须加以重视。深入探讨其发生演变规律,对进一步提高相关诊疗水平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作者供职于延津县中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