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相得则和 不相得则病 ——《黄帝内经》读后感 □赵逢博
《黄帝内经》与《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并称为我国传统医学四大著作。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从整体观上论述医学,呈现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含有大量的临床实践和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黄帝内经》中记载:“气相得则和,不相得则病。”就是说,客主之气相得的就属平和,不相得的就要生病。本意是概括了自然界气运的协调与否和天气、物候的常变密切相关。即天气与季节相应的为“当位”,天气平顺,反之即是“非其位”,成为致病之邪。应用到人身上就是说人身上有正气和邪气,平时正气为主,邪气为客,主人占主导地位,把握全身各脏器相协调运行,人就一团和气,健健康康。如果邪气鸠占鹊巢成为主人,那么疾病就缠上你了。正如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都坚守“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认真工作,晚上好好休息。自然也有一部分从事夜晚工作的人群,生活习性是相反的。 经常熬夜,精神与身体常常都处于一种疲倦状态,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正常运作,就会造成免疫力下降,致使熬夜者的患病率上升。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易使人内分泌失调、身体免疫力下降、记忆力差、头昏脑涨、皮肤差等,积劳成疾,对身体产生不可逆的损害。 这些道理也可以类比到我们的工作中去。作为医务工作者,我曾接诊过一位青霉素高度过敏伴休克的患者,我首先考虑抗过敏、抗休克治疗,紧急改善患者的生命体征,至于患者身上的过敏斑点在急救的时候可先不做处理。这就是接诊时要主次分明,不可在患者濒死状态下考虑与生命无关的过敏斑点的问题。 主次分明方能占领抢救胜利的制高点。就像参加考试时,在所剩无几的时间中,一定要先做得分高的题目一样。一定要主次分明,不可舍本逐末。我说的这些也许感觉上偏离了《黄帝内经》的初衷与本意,其实不然,同样的一件事情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主次分明是我的感悟之一。 博大精深的中医学在对人类生命的本源做出艰苦探索的同时,对健康的本质也做了至为精辟的把握。中医学治病讲究辨病位,在辨病位时常见有“母病及子,子病犯母”等,主客气混乱、顺逆不和而得病,治病时可考虑病因,这就延伸为做事、治病要讲究本源。 还有一位头痛患者,在诊所长时间口服治疗头痛的药,起初有效果,后来效果不佳。患者到医院检查,发现是肺癌转移至脑部所引起的头痛。但是,患者并无明显的咳嗽、咯血等症状。为患者进行相关手术及放疗后,患者感觉头部症状明显减轻。疾病原因的根本找到了,症状也可以得到相应的控制,也不至于延误病情。找清病情的本源,也是我从《黄帝内经》中学到的精髓之一。 《黄帝内经》是一部经典著作,不仅有医学价值,更有许多哲学价值,值得我们去深挖。 (作者为平顶山市中医医院规培学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