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疾病防控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八版:杏林
 上一版  
惊蛰节气话养生
气相得则和 不相得则病
麻黄
四大怀药的药性与作用
健脾补气说鲈鱼
1
11 1 2022年3月8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惊蛰节气话养生
 

惊蛰节气话养生
□李伯群 董鹏飞

   惊蛰,又名启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春雷始鸣,气温回升,昆虫萌动,冷暖空气的交替逐渐频繁起来,南方开始增雨,北方却依然干燥。民谚有语:“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天气渐暖,春雷声鸣,冬眠的蛰虫、蛰兽被惊醒,春耕始,万物长,一切生机勃勃。

   惊蛰一至,春暖花开的脚步更快。随着气温升高,各种细菌也跟着活跃起来。古人认为,惊蛰前后人体内的肝阳之气渐渐上升,阴血相对不足。此时养生应顺应天时,保持心情愉悦,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惊蛰时期,大部分植物开始抽绿,此时,人体的阳气由冬季蛰伏于肾水之中封藏的状态变为肝木之阳气生发的状态。故而,春季容易肝风、肝火妄动,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因此,惊蛰养生当以护肝健脾为主。
    春季冷暖不定,出行时还要注意及时增减衣物,保持室内通风,尽量避免过度饮酒和熬夜,预防感冒等疾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曰:“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其意是,春季万物复苏,应该晚睡早起,散步缓行,可以使精神愉悦、身体健康。
舒筋活络 调气活血
    中医认为,春季为肝主之时,肝脏与经筋相对应,肝筋若得到伸展,有利于人体气机的运行。打太极拳、散步、泡脚是惊蛰较适合的养生项目。足浴疗法也是方便有效的舒筋活络项目,通过足浴由下而上带动阳气转动,可以用当归、艾叶各30克,水煎泡脚,有温经活血的功效。
饮食有节 慎酸忌冷
    惊蛰时节,乍暖还寒,天气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梨性寒,味甘,具有润肺止咳、滋阴清热的功效,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
    从饮食方面来看,惊蛰时节饮食起居应顺肝之性,助益脾气,令五脏和平。可多吃鸭血、菠菜、芦荟、萝卜、苦瓜、木耳菜、芹菜、油菜、山药、莲子、银耳等。
    惊蛰阳气始动,全身的阳气尚不充沛,寒冷药食容易伤及人体阳气之本。春季食用冷饮、寒凉水果之后容易腹痛、腹泻,女性也容易引发宫寒,出现痛经、血块、停经等症状。
    初春之时本就阳气弱,加之寒凉饮食,更易伤及脾肾阳气。阳气一受损,气机左右、上下运动的枢纽功能减弱,上下交通受阻,不利于气机畅达。故在惊蛰节气,饮食调理要注意慎酸忌冷。
晚睡早起 减轻困意
    惊蛰前后阴寒之气渐降,阳气生发,人体血管舒张,流入大脑的血液较冬季减少,中枢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致使春困扰人。
    很多人认为多睡可以解乏,但结果往往是越睡越困。这是因为过多的睡眠不能顺应春季特性,反而会抑制阳气生发,加重春困。
    春季可以适当晚睡早起、多伸懒腰,这样可以使血液循环加快,全身肢体关节、筋肉得到活动,减轻困意。同时,也能激发肝脏机能,使肝脏得到“锻炼”,从而达到对肝脏的保健效果。
适度“春捂” 合理运动
    惊蛰时节,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偏大,民间常用“春捂秋冻”的方法防病。但多数年轻人认为自身“火力大”,可抵挡外邪入侵,早早换了单衣;老年人、儿童则多“春捂”捂过头,反而因大汗淋漓而感冒。
    其实,“春捂”应该适度,根据天气变化,随时增减衣物。尤其是头、颈、手腕、腰、腹、小腿,要着重保护。
    当然,“春捂”也是有时间性的,当气温持续稳定在15摄氏度左右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减少衣服,结束“春捂”。
   惊蛰时节,生机盎然,人体阳气上升,各个器官组织机能想要充分活跃起来,就需要均衡得法的运动。全身心地动起来有利于气血运行畅达,新陈代谢加快,身体健康无恙。
    具体来讲,要求人们不只是简单地动起来,还要各种运动相结合。快走,可以锻炼身体四肢;下棋、打牌,可以使头脑清醒;听音乐、唱歌,可以令心情愉悦。
因地制宜 祛湿健脾
    春季南方有种特殊的天气气象,俗称回南天。此时,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墙壁甚至地面都会“冒水”,到处是湿漉漉的景象。除了物品、食品容易受湿回潮,人体也容易被湿邪侵袭,出现疲乏、身重、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便溏等症状。一年中南方回南天的日期与惊蛰相近,故在岭南惊蛰之时,也应重视对脾胃功能的调理。对于因天气导致的体内湿阻,最简便的办法就是食疗,加之岭南人素有煲汤的习惯,自制简便的祛湿汤可取得较大的功效。祛湿的药材并不需要太多,有淡渗利湿、健脾功效即可。常用的有茯苓薏米汤、淮山芡实汤等。除了煲汤,喝粥也能祛湿,如山药薏米粥、小米粥等。
    (作者供职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