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三版:临床荟萃
 上一版    下一版  
子宫腺肌病的临床诊疗策略
带状疱疹神经痛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血压高吗?这些信息要记牢!
1
11 1 2021年10月12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带状疱疹神经痛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带状疱疹神经痛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

□庞利涛

带状疱疹是以局部神经剧烈疼痛并有明显的皮疹为特征的一种疾病。但是在皮疹出现之前,局部的神经疼痛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1例带状疱疹神经痛被误诊为脑血管疾病的病例。
病例
    患者张某,男,60多岁,有高血压病和脑梗死病史,喜欢抽烟、喝酒、打麻将,不能按时服用降压药物和脑梗死药物。两天前,张某突发头部一侧疼痛,未重视,今天疼痛难以忍受,来到医院就诊。
    张某的疼痛呈阵发性,血压升高,加上有脑梗死病史,医生初步考虑是脑血管疾病;做脑部CT检查,结果提示无异常;再次询问病史及疼痛特点,患者说疼痛发作时有针刺样感觉,头皮疼痛明显,没有恶心呕吐症状;仔细检查患者疼痛部位,用手可摸到患者的头发根部有几个硬皮疹。患者到皮肤科就诊。根据患者的症状,我诊断为带状疱疹,疼痛是由带状疱疹引起的局部神经痛。按照带状疱疹治疗2周后,患者的头痛消失,痊愈。
专科检查
    右侧头皮可触及数个钱币大斑块、红丘疹,潮红,似有不明显水疱,右耳后淋巴结肿大且触之疼痛。
讨论
    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致,病变以沿周围神经分布的群集疱疹和神经痛为特征,其传播途径为“皮肤-空气-呼吸道”。由于病毒具有亲神经性,感染后可长期潜伏于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的神经元内。当患者抵抗力低下或劳累、感染、感冒时,病毒可再次生长繁殖,并沿神经纤维移至皮肤,使受侵犯的神经和皮肤产生强烈的炎症。
    典型的临床表现为:受损神经呈阵发性、针刺样或烧灼样疼痛,局部与神经走向一致的红斑块、斑块上有簇集分布的水疱。疼痛往往比皮疹早出现2天~3天。个别患者疼痛不明显或者瘙痒。
    如果患者没有及时、规范化治疗或治疗不彻底,神经痛往往会迁延,持续超过1个月以上,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在没有皮疹只有局部疼痛的情况下,往往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根据疼痛性质可把疼痛分为激惹触痛型、痹痛型、中枢整合痛型。其主要临床表现有:
    1.疱疹临床治愈1个月后患区仍存在持续或发作性剧烈疼痛;患区范围内可见明显的色素沉着。
    2.患区内明显感觉、触觉异常,大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对痛觉超级敏感为特征,轻微触摸即可产生剧烈的让人难以忍受的疼痛;部分患者的临床表现以对浅感觉减退为特征,触痛明显。
    3.疼痛性质以自发性刀割样、阵发性发作痛或持续性烧灼痛为主。多数患者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极个别患者缺乏典型的神经痛。
    由于对剧烈疼痛的恐惧,有些患者心理负担加重,情绪抑郁,甚至对生活失去信心,有自杀倾向,应予以特别重视。
    文中的患者皮疹刚长出,而且在头皮上,因为毛发较多且比较隐匿,需要医生仔细触摸并在亮光下才可以看出,加之有高血压病、脑梗死等基础病,容易被误认为疼痛系脑血管疾病所致。脑血管疾病除了有头痛症状之外,还有呕吐、嗜睡、单侧肢体不适等症状,另外还可借助先进的检查设备协助诊断。本病例的初诊医生正是通过患者的临床症状加脑部CT检查及时排除脑血管疾病,并请皮肤科医生会诊,才明确诊断,让患者得到及时治疗,为患者康复赢得时间。
    综上所述,带状疱疹神经痛不仅容易误诊,还会导致患者情绪低落,生活质量下降,让其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这就要求医务人员要始终保持高度的责任心,仔细问诊和详细进行体格检查,结合必要的辅助检查,早诊断、早治疗,尽早解决神经痛,让患者早日恢复健康。

知识链接

带状疱疹神经痛的治疗
    抗病毒治疗:如果刚发现皮肤上出现带状疱疹,并伴有神经痛,建议联合应用抗病毒药物,用药时间是7天~14天。带状疱疹神经痛患者可以根据疱疹皮损区的情况,口服镇痛药物,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或者布洛芬等,进行镇痛治疗。
    神经阻滞治疗:对患者可以进行皮损区的神经阻滞联合臭氧治疗,一般是在疱疹干燥、皮肤完整的情况下在皮损区进行注射治疗。对于皮损区注射治疗效果不好的患者,可以联合超声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根阻滞治疗,一般需要3次~5次,在治疗期间需要口服镇痛药物缓解疼痛。必要时,可以进行超声引导下的选择性神经根的射频治疗,这种射频治疗主要针对胸部的带状疱疹等。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