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补肝肾益气升清治疗重症肌无力
辨证治疗脾胃病
单方验方
中药灌肠治疗外感热病
易被误诊的三叉神经痛
直接血管内给药的优势与方法
1
11 1 2020年6月30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辨证治疗脾胃病
 


□刘洪峰 朱茂荣 陈飞朋

   笔者跟随老师李明山学习中医多年,李老师在治疗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经验丰富,擅长中医内科的诊治,尤其对脾胃病的诊治有独到之处。下面介绍李老师关于脾胃病的治疗经验。
健脾益气法
    临床症状如倦怠乏力、面色晄白、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肠鸣便溏、脉沉细无力者,即属脾虚之证,可用本法。代表方以四君子汤为首选。李老师认为脾主升清,喜燥恶湿,以健运为常,胃主和降,喜润恶燥,以通为贵,故健脾益气,方中配伍理气醒脾的木香、陈皮及渗湿甘淡的茯苓、薏苡仁;若湿邪困脾,应加健脾燥湿的苍术、厚朴或芳香化湿的藿香、佩兰之类。李老师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故滑石、竹叶、车前子也是常用之品。
健脾温中法
    临床症状如呕吐泻痢、脘腹疼痛、舌淡苔白、脉沉迟而弦紧者属中焦虚寒,可用本法。常选干姜、丁香、高良姜等温中散寒药,与党参、白术、甘草、砂仁等益气健脾药组成此类方剂。代表方为理中汤。如果有消化性溃疡伴出血,可加白及、三七;若挟痰,可配陈皮、半夏;若呕吐、呃逆,可加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等。以上诸方皆可随证选用。
行气导滞法
    临床症状如脘腹胀满或气郁痰阻咽喉多为中焦气滞,宜行气导滞,畅达气机。常用的药物有厚朴、枳壳、陈皮、砂仁、木香、豆蔻、大腹皮等,越鞠丸为代表方。应根据证候寒热虚实,配伍不同药物。如气滞实证,可配三棱、莪术、槟榔等破气药;胀满而痛的可配乌药、延胡索等行气止痛药;若挟食滞,可配山楂、麦芽、鸡内金等消食药。
活血化瘀法
    依据“病久入络必瘀”的观点,李老师在诊治脘腹胀痛等脾胃病时,凡见疾病久发者或胃镜下见有胃黏膜充血水肿者(此时不必拘泥患病时间),总喜或多或少应用活血化瘀之品,常获良效。代表方为丹参饮、加味金铃子散。关键是看医师是否善于诊查到瘀血的证候而及时恰当用药,如应用恰当,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治疗消化系统的疑难疾病时,应在治病求本、辨证施治的基础上,重视活血化瘀药物之运用。
除湿运脾法
    临床症状如脘腹痞胀、纳呆、恶心呕吐、嗳气、泛酸、便溏、苔白腻、脉濡缓则属湿困脾胃,常用药物有苍术、厚朴、陈皮、半夏等运脾化湿药与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药共同组成本方剂。代表方为平胃散。如寒痰,可加干姜、细辛;热痰,可加黄芩、瓜蒌;燥痰,可加川贝、杏仁;湿痰,可加苍术、厚朴。若痰瘀化热,口苦、心烦、舌红苔黄腻者,可加枳实、竹茹。
    以上5种方法虽不能概括所有脾胃病证治法,基本上能满足常见脾胃病证辨治的需要。故“以法统方”可提纲挈领,成竹在胸,据证选药则切中病机,得心应手。此外,脾胃病证,药入于口,即达病所,故见效亦快,但一日三餐,皆赖胃肠,故胃肠疾病若不注意饮食调摄,亦难治,根治更难。因此脾胃病证,除正确的辨证论治以及药物治疗外,尤应注意饮食宜忌,少食多餐,多吃容易消化且营养丰富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忌油腻、生冷、辛辣刺激之品,这样才能使药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供职于郑州市金水区总医院)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