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诊治参考
 上一版    下一版  
新冠肺炎的中西医诊疗实践
疫情期间,学生要怎样保护眼睛?
实用验方
尿酸高,不容忽视
危难时刻出手 责任扛在肩头
1
11 1 2020年3月26日 星期四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危难时刻出手 责任扛在肩头
 

危难时刻出手 责任扛在肩头
——访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急重病区主任刘俊德
□王 婷  席 娜

   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面对精神疾病患者的需求,作为郑州市唯一一所市级精神病专科医院,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简称郑州市八院)科学防控,积极应对,2月3日迅速成立急重病区。刘俊德,一位在郑州市八院工作了30年的“老兵”,危急时刻出手,把责任和压力扛在肩头。
    2月初,面对严峻的疫情形势,郑州市八院多次召开疫情防控分析会。任医院八病区主任刘俊德建议,长期收治贫困精神疾病患者和在社会上流浪的“三无”(无法定抚养人和赡养人、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精神疾病患者的八病区,作为独立的医疗单元,通风条件好,可分区域、分楼层对新入院患者进行管理,是建设急重病区的首选地方。
    郑州市八院领导班子反复讨论评估,最终确定八病区为急重病区,原有的30名患者分流到其他病区继续治疗,全院征集志愿者组建应急医疗队。后经筛查选拔,以原八病区医务人员为主,抽调王保华医生、徐东医生组建应急医疗队,最终确定由8名医生、26名护士组成特殊应急救治团队。
    特殊时期,急重精神疾病患者大多有伤人、自杀、躁动等行为,尤其“三无”精神疾病患者长期流浪在外,不仅患有严重躯体疾病,有些还患有乙肝、丙肝和肺结核等传染性疾病,病程长。患者说不清楚病史,医务人员无法了解其有无疫区域人员接触史,无法做流行病学史调查。这也就意味着,急重病区患者日常管理和治疗护理难度加大,医务人员将承担较大风险和工作压力。
    越是承担艰巨的任务,越有冲天的豪情;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英勇的身影。
    每天,在门诊分流站医生排查分诊患者后,急需住院者就被收治到急重病区。急重病区医务人员在门诊分诊基础上,强化筛查,确保不漏诊,针对重点患者进行及时会诊,每天讨论总结病区患者情况,克服困难提升收治能力。在患者留观14天后,对3天以上体温无异常者,转入其他病区继续对症治疗。如果体温出现异常,患者会继续在急重病区治疗。
    急重病区成立以来,刘俊德每天24小时三线班,急重病区副主任王俊每天24小时二线班,他们也是该院值守时间最长的医者。
    “作为医者,我们义无反顾!”面对亲朋好友的担心,刘俊德坚定地说。
    近两个月来,急重病区收治了50多名患者,其中就有网络视频上热传的“口水老太太”陈某。陈某家住郑州市某小区,进出小区不戴口罩,不听劝阻,还向工作人员吐口水,砸路边停放的车辆,后来由辖区民警、社区工作人员和家人送到郑州市八院治疗。患者本人非常排斥心理治疗,见人就吐口水,攻击医务人员。在对患者进行保护约束治疗后,情绪平稳了很多。
    像这样的病例,刘俊德他们早已习以为常。由于精神疾病的特殊性,不少病人会攻击医务人员,有的病人不知道吃饭喝水洗澡,护士需要喂病人吃饭,帮病人洗澡……关键时刻,这里的医务人员总是将危险和委屈留给自己,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危险,对病人“骂不还口、打不还手”,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和工作压力。医务人员不仅要精心治疗他们的疾病,还要照顾他们的衣食起居,风险可想而知。
    “身为一名医务工作者,非常时期、危急时刻,必须坚决顶上。”面对压力和风险,刘俊德和他的队员没有迟疑、没有退缩,疫情在,急重病区就在。时至今日,他们依然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