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负韶华 共克时艰 ——记奋战在抗疫一线的信阳市平桥区中医院黄其军 本报记者 王明杰 通讯员 熊立军 文/图

黄其军,40岁,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外科副主任医师。妻子杨君,37岁,中共党员,是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的一名护师。夫妻俩同在抗疫一线,家中还有年迈体弱的父母和两个未成年的孩子。 1月22日,为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信阳市平桥区中医院(以下简称平桥区中医院)紧急召开院委会。按照信阳市平桥区疫情防控指挥部的工作安排,平桥区中医院肩负着信阳北区域疫情防控工作的重任。作为平桥区中医院最年轻的班子成员,黄其军主动请缨,积极要求到抗疫最前沿工作。平桥区中医院经研究,同意了黄其军的请求,并让他担任抗疫后勤供应保障组组长。1月25日(大年初一),平桥区中医院启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应急预案,自此黄其军始终奋战在抗疫一线。 兵马未动 粮草先行 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医用防控物资很紧张,作为抗疫后勤供应保障组组长,如何做好后勤物资保障工作,让奋战的医务人员没有后顾之忧,避免交叉感染,成为摆在黄其军面前的一道难题。 “决不能让同事们赤膊上阵。”黄其军暗下决心。他殚精竭虑,想尽一切办法多渠道筹措防控物资。在平桥区中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多方联系,他为医院筹集了一批N95口罩、医用外科口罩、防护服、护目镜、红外线测温仪、酒精、84消毒液等防控物资,及时保障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一线医务人员的需求,受到了医院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赞赏。 立足实际 构筑阵地 “其军同志,交给你一个任务,请在最短的时间,按照疫情防控标准,完成对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病房的改造工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平桥区中医院急需将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扩建到855平方米,以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黄其军临危受命,为了不辜负组织赋予的使命和寄予的厚望,很快做出了改建工作计划,在原有的发热门诊和留观病房的基础上,结合儿科部分病房进行统一改造。 黄其军加班加点,日夜坚守在工程场地上。工程结束后,他立即带人打扫卫生、消毒。自1月23日改建到1月25日交付使用,发热门诊和隔离留观病房的改造工程仅用了32个小时。此时的黄其军双眼布满血丝,声音沙哑,疲惫不堪。 心系患者 全力保障 由于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需要,医院周边的餐馆关闭,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务人员和住院患者靠吃方便面生活。 “不能这样,再也不能让这种情况继续下去,我必须找到解决的办法。”黄其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经过慎重考虑后,黄其军向全院职工发出了组建志愿者服务队的倡议。一时间,全院干部职工纷纷捐款捐物;行政管理、后勤人员争先恐后,纷纷加入志愿者行列。“爱心小厨房”应势而建。购买食材、清洗炒炖,黄其军更是以身作则,亲自掌勺(如图),当一盒盒饭菜免费送到患者的手中时,患者流下了感动的泪水。医务人员的爱心行动,受到了广大群众的一致赞赏。 “共赴时艰战疫情,不负韶华宜自勇”。 黄其军用他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入党初心。“我们是共产党员,在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要挺身而出,顶在人民群众的前面,用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来展现这个时代医务人员的风采。”铿锵的话语道出了黄其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决心。他坚信,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医务人员众志成城、不畏艰难,一定会取得新冠肺炎疫情攻坚战的最终胜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