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瑞平
病例 上午的检验科,总是特别忙碌。我们在审核结果的时候,突然发现某患者凌晨急诊入院时,血常规检查结果为:白细胞(WBC)为10.11×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28.5%,淋巴细胞百分比为60.0%;可现在血常规检查结果却显示:WBC为7.05×109/升,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为92.3%,淋巴细胞百分比为6.4%。 不到一天时间,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急速逆转,这是怎么回事?做血常规检验的同事立刻重视起来。 我们马上重新检测了标本,确定标本没有问题,两次检测结果无异常,涂片镜检也与结果一致。 这是怎么回事呢? 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数值在一天之内逆转,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我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感染性休克早期与晚期死亡患者,血常规检查结果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计数比值出现了逆转。但是这个患者,白细胞和炎症反应指标CRP(C-反应蛋白)、PCT(降钙素原)的检查结果均正常,这是什么原因呢? 通过HIS系统(检验科信息系统),我们可以很方便地看到患者的病历。病历显示,该患者患的是急性过敏性哮喘! 哮喘二字,仿佛一道光,拨开了我们眼前的迷雾。患者肯定用了激素——糖皮质激素! 我们赶紧翻看医嘱,果不其然!该患者急性哮喘发作,医生让其应用了甲泼尼龙琥珀酸钠。甲泼尼龙琥珀酸钠是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消炎、抗过敏、抗休克等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使外周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 原因终于找到了! 分析 在临床上,常用的糖皮质激素有氢化可的松、可的松、泼尼松、泼尼松龙、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 糖皮质激素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比如抗炎、抗过敏、抗病毒、抗休克、退热和免疫抑制等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但是,糖皮质激素可以使外周血中的红细胞、血小板和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增加,并使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红细胞和血小板数量的增加,是由于应用糖皮质激素后骨髓造血功能增强导致的;中性粒细胞数量的增加,可能是应用糖皮质激素后储存池的中性粒细胞进入循环池所致。 糖皮质激素还可以促使淋巴细胞溶解,促使嗜酸性粒细胞从血液转移至肺、脾等组织等,因而导致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的数量减少。 心得 俗话说,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检验科的工作不是简单地把“结果”检测出来,更需要合理解释化验结果。面对遇到的疑问,检验科工作人员要先说服自己,才能更好地向临床医务人员解释检验结果是否准确、合理,才能一步一步树立检验科的“招牌”。 (作者供职于镇平县第二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