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治头痛之灵活用药 |
|
□马云枝 灵活运用之引经药 引经,又称“引经报使”,是指某些药物能带引其他药物直达病所而起向导作用,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一种用药经验。归经理论始于《黄帝内经》,直到汉代张仲景时根据头痛辨证的不同进行分经用药,为归经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金元时期,张元素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最终形成了归经理论。 《黄帝内经·灵枢》记载:“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 五脏六腑通过经络与头相连,五脏六腑之病,常通过经络波及于头,而致头痛。而头处上位,药力难及,非引经药而难达病所,而药性各有经络所归。因此,笔者认为,论治头痛必须分经而治,巧妙将引经药运用到偏头痛的临床治疗中,能提高用药的准确性,增加病所的有效药量,从而提高疗效。 《丹溪心法·头痛》记载:“头痛须用川芎,如不愈各加引经药。太阳川芎,阳明白芷,少阳柴胡,太阴苍术,少阴细辛,厥阴吴茱萸。如肥人头痛,是湿痰,宜半夏、苍术。如瘦人,是热,宜酒制黄芩、防风”。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头痛的部位和经络加以引经药,可以提高疗效。因此,头的前额部连及眉棱骨是足阳明胃经的巡行路线,这个部位出现疼痛,表明邪气在阳明经或胃,可在药方中加入对阳明经有突出作用的白芷、葛根、知母;头的两侧太阳穴位置是足少阳胆经的巡行路线,这个部位出现疼痛,表明邪气在少阳经或胆,可加入柴胡、川芎、黄芩作引经药;头的后枕部以及颈项部位置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巡行路线,这个部位出现疼痛,表明邪气在太阳经或膀胱经,可加入羌活、防风、川芎、蔓荆子、葛根作引经药;头的顶部位置是足厥阴肝经的巡行路线,这个部位出现疼痛,表明邪气在厥阴经或肝,可加入吴茱萸、藁本、防风作引经药;牙齿部位是足少阴肾经的巡行路线,故出现头痛连及牙齿,表明邪气在少阴经或肾,可加入细辛作引经药。 同时,选用引经药时可不受限于药物本身的性味,只要运用恰当,就可以起到提高疗效作用。如属热证之头痛者,可在寒凉药物组方基础上,根据引经的需要用热性之品;选用引经药如阳邪上扰之头痛,在清降方剂中,仍可根据引经的需要而配用有升提作用的引经药,而不必虑其升提之性。 巧用虫类药 近年来,随着瘀血病机得到各医家的认可,虫类药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消散积聚于脑窍的瘀血,成为医家选药组方的热点。头痛缠绵,病久不愈,久病入络入血,易致瘀,治疗时在主方基础上,加用僵蚕、地龙、全蝎、蜈蚣、地鳖虫、蝉衣等虫类药,疗效显著,此类药物可入汤剂煎服或研末冲服,是治疗头痛病的有效药物。虫类药是动物药的一部分。《本草问答》记载:“动物之攻利,尤甚于植物,以其动物之本性能行,而又具有攻性。”虫类药具有熄风止痉、活血通络、去瘀生新止痛等功效,配伍使用对头痛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笔者认为,大凡痛证,皆因经络受邪、瘀滞不通所致,头痛一症更不例外。“不通者,即为患”。其多因风踞脉络,兼有痰瘀,非单纯草木之品所能去之,必借虫类搜剔钻透,方能使络畅风散,邪去正复。虫类药为血肉有情之品,形胜于气,走窜善行,无处不到,性猛而效捷。处方常用全蝎、僵蚕、地龙、蜈蚣。四虫均入肝经,既能平肝熄风,又能清热镇痛;全蝎、蜈蚣更能搜风通络以治顽症。 《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全蝎、蜈蚣,走窜之力最速,内而脏腑,外而经络,凡气血凝聚之处皆能解开之。”四味相伍,共奏搜风驱邪、通络止痛之功。风去络通,百脉畅利,脑络顺达,其痛自愈。对于头痛久发不愈或痛势较剧者,根据“久痛入络”的观点,常应用天麻止痉散(天麻、全蝎、蜈蚣、僵蚕),取其“钻锥搜剔”之义,疏风通络而止痛。另外,因虫类药多有小毒,应用时应注意其用法用量,以免伤正。 (作者供职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