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信心护佑村民的健康 □王宏林
我叫王宏林,是杞县圉镇镇庄王村的一名乡村医生。出身中医世家的我,经历了村卫生室的艰苦岁月,见证了村卫生室的发展变化历程。 1990年,我参加医疗工作,时常跟随父亲(老中医)走向田间地头为村民治疗疾病。那时的卫生所由两间土坯房组成,在简易的桌子上面铺一层牛皮纸,为患者治病。当时,基层医疗资源匮乏,村里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即使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层医疗环境发生了变化。卫生所的药品丰富了,我们能够为村民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那时,为了让群众少花钱,我父亲时常将自己采挖的中草药煎成药液,免费让村民服用。我与父亲在诊病之余,时常背着药篓在田野、沟边、山坡上采药。行医之路的艰难困苦,你不亲身经历,就不知道其中的滋味。每一次化险为夷,每一次惊魂未定,都令我记忆犹新;暴风雨中,我曾经浑身湿透,又狠狠摔了一跤。但是,我们依然为群众提供诊疗服务。我们灵活运用“老三件”(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为村民诊治疾病。 随后,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基层医疗卫生的政策。当地卫生管理部门为了落实这些政策,采取了一些具体措施。2002年,我在当地卫生管理部门的支持下,新建了一个面积80平方米的卫生所,环境宽敞了,药品丰富了。在2003年抗击“非典”和2008年发生“手足口病”期间,卫生所发挥出为村民治病、防病的作用。 2010年,国家开展居民健康档案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我们在为村民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同时,适时为村民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针对儿童预防与妇幼保健工作的问题,我积极采取应对措施,进行慢性病管理、新生儿出生登记、儿童计划免疫与季节性免疫接种、孕妇保健与产后随访,还制作了育龄妇女管理登记表等。同时,我们定期为村民开展健康知识讲座、免费为村民体检、利用中医疗法(针灸、拔罐)等开展诊疗工作,使村民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 现在,镇庄王村95%的村民有了健康档案。后来,国家卫生管理部门给卫生所拨付了1.2万元,作为卫生所改建资金。此外,当地管理部门还为卫生所配备了电脑、打印机、电视机、诊断桌椅和档案柜等。卫生所也由原来的两间土坯房变成现在的六室分开的标准化卫生室(面积180平方米),设有诊断室、健康教育室、中医理疗室等。国家全面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中药饮片除外)后,减轻了群众的治病负担。 2011年,我参加河南省医院协会举办的首届针灸、中药竹罐培训班,学习先进的中医药适宜技术。我购买了电磁波治疗仪、红光疗仪等,使村民患病后能够得到及时、有效治疗。我在健康教育室宣传糖尿病、高血压病等慢性病防治知识,使村民了解疾病发生、发展情况,增强了预防疾病的意识。 2015年,国家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号角。健康扶贫是脱贫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解决好贫困户看病的实际问题。管理部门要求乡村医生查找致贫、返贫的原因,为健康扶贫工作提供准确信息。我们积极向群众宣传扶贫政策、张贴健康扶贫明白卡、发放健康小药箱;按时到贫困户家中免费体检,为长期服药的患者讲解合理用药知识等。 如今,我坐在宽敞明亮的标准化村卫生室里为患者诊治疾病,若遇到患有疑难疾病的患者,便打开电脑,联系上级医院的专家,进行远程免费会诊,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省级医院专家的诊疗服务的愿望。 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日益健全与完善,为乡村医生不断提高诊疗水平提供了保障。同时,随着国家惠民政策的逐步落实,乡村医生的诊疗技术也得到了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也有了提升。我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作为一名“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有信心护佑好村民的健康。 (文字、图片均由李季整理与提供)

宣讲防病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