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瓣膜病的诊断与治疗 □孟中林
心脏是人体的血泵,分为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4个腔。右心房通过三尖瓣与右心室相连,右心室通过肺动脉瓣与肺动脉相连,左心房通过二尖瓣与左心室相连,左心室通过主动脉瓣与主动脉相连。血液单向循环流动,心脏瓣膜在其中起“单向阀门”作用,保证血液单向流动。因此,瓣膜是心脏内非常重要的结构。正常的心脏瓣膜开放时可通过足够的血流量,关闭时则没有血液反流。由于先天或后天的原因,心脏瓣膜失去正常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开放时血流受阻,即心脏瓣膜狭窄;关闭时血液反流,即心脏瓣膜关闭不全;有时候同一个瓣膜既有狭窄又有关闭不全。两个以上的瓣膜同时受累时,称为联合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的病因
风湿热:在青少年时期风湿热侵犯瓣膜,逐渐发展成为风湿性瓣膜病。大多数表现为二尖瓣狭窄性病变,可以合并二尖瓣关闭不全及主动脉瓣和三尖瓣病变。目前,在我国这是青壮年瓣膜病的主要原因。 先天性畸形:在出生时就存在瓣膜性疾病。 心内膜炎:由细菌侵犯瓣膜,引起瓣膜损伤。 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二尖瓣在心脏收缩时脱垂到左心房,导致关闭不全。 老年退行性病变:老年人常发生心脏瓣膜损害。 其他:心肌病、冠心病、主动脉瘤、结缔组织病、外伤等都可合并心脏瓣膜病变。
●心脏瓣膜病的诊断
心脏瓣膜发生病变时,一方面心脏负担增加,心脏扩大,心功能受损;另一方面心脏排血减少,机体供血不足,有50%~70%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发生心力衰竭,且心力衰竭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道感染、重体力劳动、妊娠及分娩等常可诱发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为心慌、气短、呼吸困难、下肢浮肿、尿少等,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肝脾肿大、腹水,甚至休克。因严重的心脏瓣膜病而出现心源性猝死的患者并不少见。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易发生心律失常,最常见症状有心房颤动和心房扑动,这时血液不能通畅地流入左心室,容易在左心房内壁上发生附壁血栓,一旦血栓脱落,就会发生脏器栓塞。其中,以脑动脉栓塞最为常见。脑栓塞后即可出现一侧肢体瘫痪、口角歪斜及失语等。心脏彩超是最好的辅助诊断手段,可以帮助医生确诊心脏瓣膜病变。
●心脏瓣膜病的治疗原则
内科治疗:主要是治疗心功能不全。在医生指导下服用强心剂、利尿剂;在饮食上,忌过多摄入食盐,尽可能进食清淡、易消化的食物。注意补充钾盐。要适当休息,但不要长期卧床,当心功能有所恢复后,还应进行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锻炼,如太极拳、气功等,借以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心脏功能。 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手术选择严格,国内患者多在症状严重时就诊。 外科手术治疗:对症状明显、有手术适应证的患者应尽早行手术治疗,以免增加手术危险、影响手术远期效果。外科手术包括心脏瓣膜修复和心脏瓣膜替换2种方法。心脏瓣膜修复是较理想的一种手术方法。对于某些先天性瓣膜裂、瓣叶交界粘连、瓣叶脱垂,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二尖瓣脱垂综合征以及风湿性瓣膜关闭不全,修补手术常可成功地重建瓣膜功能,用较低的医疗费用取得满意的远期疗效,而且不需要抗凝治疗,避免了抗凝治疗的相关并发症发生。而对于大多数的风湿性、感染性以及钙化性瓣膜病,无法进行手术修复的,应该采用心脏瓣膜替换手术。
●认识人工心脏瓣膜
人工瓣膜按使用材料可分为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生物瓣膜和机械瓣膜有各自优点和缺点。机械瓣膜耐久性能稳定,瓣膜使用寿命长,但是需要终生使用抗凝药物,并且需要定期或遵医嘱进行凝血功能检查,防止血栓形成或出血;生物瓣膜组织相容性好,血流动力学接近生理状态,术后只需3个月的严格抗凝治疗即可;缺点是耐久性较差,医生会根据患者的要求和病情进行选择。 (作者供职于新郑市人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