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间民房到标准化卫生室 □张绍峰
我出生在巩义市西村镇圣水村,在圣水村长大。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我回到圣水村卫生所当乡村医生,随后成为所长。几十年来,我深刻体会到,基层医疗卫生行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匮乏,医疗器械简陋,村里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村民生了病,都用一些单方、验方或者挖一些草药来治病。当时,即使是常见病、多发病也无法得到及时治疗,所以一些患重病的村民因得不到有效治疗而失去生命。当时瘟疫盛行,疟疾、伤寒、麻疹等病,经常威胁着群众的生命。 20世纪60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基层医疗环境发生了变化。在圣水村东部的小桥边,我们借用农民一间低矮、破旧的房子,作为卫生所,为村民治疗疾病。晴天时,能够正常坐诊;遇到阴雨天,卫生所漏雨,满地都是水。当时,卫生所的1/3是门诊室,1/3作为药房,1/3作为治疗房。当时,我父亲是卫生所的医生和司药员,能够为村民治疗一些常见病。当村民有治病需求时,我父亲就背着药箱到村民家里;他时常走村串户,为村民宣传预防疾病的知识。那时,圣水村有8000人,分散居住在山坡上。虽然交通困难、行路艰难,但是丝毫没有阻挡住我父亲为村民治病的脚步。 20世纪70年代,国家出台了一些扶持基层医疗卫生的政策。圣水村村委会为了落实这些政策,把卫生所搬到村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仍然借用村民的一间房子,半间房子作为门诊室,半间房子作为药房和病房。由于受到当地管理部门的重视,卫生所的医疗器械有所增加,药柜里的药品也丰富了,还增加了一个司药员兼护士。卫生所能够为村民治疗一些常见病、多发病,逐步满足了村民的治病需求。父亲高兴地说:“圣水村终于有了正规的卫生所。”后来,我从医学专科学校毕业后,回到圣水村卫生所当乡村医生,时常跟随父亲走到田间地头,为村民治病、讲解防病知识等。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出台了扶持基层医疗卫生的政策, 巩义市卫生管理部门对村卫生所的投入力度逐渐加大。2000年后,国家拨款为圣水村建起了十几间标准化村卫生室;配备了一体机、远程心电图机、电脑等;设立了观察室、诊断室、药房、宣传教育室、消毒室、检查室等。卫生所由原来的两名人员增加到6名人员,在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基础上,还能够治疗一些疑难疾病,基本上能够满足村民的治病需求。我们为圣水村近8000名村民及外地住户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为村民定期进行一次全面体检等。于是,村民的健康水平有所提高,全村80岁以上老年人逐年增多,卫生室被村民称为圣水村的“小医院”。由于待患者热情、周到,治疗效果好,已到耄耋之年的父亲曾恋恋不舍地在此坐诊,村民亲切地称他为“老大夫”。 自从巩义市开展健康扶贫工作以来,我们为贫困人员建档立卡,每年定时进行一次全面体检;对符合慢性病条件的村民,帮助其办理了慢性病卡,减轻了他们的就医负担,并提供随访服务,帮助他们早日脱贫。对村里的五保户、孤寡老人、贫困户,我们采取特殊措施,给予照顾,经常提供上门诊疗服务,为他们测量血压、血糖,普及预防疾病知识和讲解国家的惠民政策等。 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的出台,使乡村医生有了明确的身份,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大力支持。为了让更多的村民享受到国家的惠民政策,我们积极做好宣传工作,使村民充分了解政策,提高了村民的参合率。 这些年,圣水村卫生所的乡村医生用热心、爱心、耐心赢得了父老乡亲的好评。圣水村卫生所被评为优秀村卫生所;我从一位乡村医生成为卫生所所长,获得“优秀乡村卫生所长”荣誉。 圣水村卫生所的变迁,见证了基层医疗卫生发展的历程。看到这些,我感慨万千,感到村卫生所的变化真大,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而自豪! (本文由巩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宣传科郜泉州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