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度创新中医药传承模式 □张晓旭
近日,在国家发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有一些内容是关于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目前,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已经成为国家战略,薪火传承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主旋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医药院校教育的不足逐渐显现,全国各地中医药高等院校、医疗机构纷纷进行了中医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改革,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 在传承的形式上,中医药院校通过设立名老中医传承班、名老中医工作室、中医学术流派等模式,不断进行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传统的师承培养模式下,中医成才的平均时间为17年,难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中医人才的需求,虽然高等院校在中医药学术传承模式方面进行了尝试与改革,但是传承的大多是导师的临床经验,尚未形成基于传承的中医人才培养体系,这就要求用多元化的方式,做好中医药传承工作。 在传承的内容上,中医高等院校在院校教育与传统师承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下,进行了探索。传统的师承教育在传承过程中受继承者的知识水平、领悟程度、个人能力的限制,有的学术传承只是单纯的现象表述和经验总结,没有将学术经验上升到学术思想的高度进行分析和认识,使中医学术思想的内涵无法得到全面传承。因此,传承的内容不能局限于临床经验,还应该以学术理论为核心,围绕教学、科研、实践等方面,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体系,使中医学术思想的整体风貌得以全面展现。 人才培养是中医学术传承与事业发展的保障。目前,一些中医药大学以培养中医传承能力为主线,构建多维度中医传承能力的培养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中医情怀,在培养中使学生认识中医、领悟中医、体验中医、热爱中医,从而树立学习中医的信心,将中医作为终身事业。 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工作,重在落实,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才能够使中医血脉代代相承,才能发挥中医药的巨大作用,更好地服务于群众。 (作者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