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临床荟萃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从基层医生到国家级名中医
多维度创新中医药传承模式
不惧严寒 绿城健康使者在行动
超声介入技术为临床增添了一双“眼睛”
1
11 1 2019年11月26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从基层医生到国家级名中医
 

从基层医生到国家级名中医
□马云枝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位中医人,我感慨万千。我常常想,我为什么能够一步步成为河南省中医管理局跨世纪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河南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河南省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呢?究其原因,除了个人不懈追求、奋发有为的因素外,还得益于共产党领导的新社会,得益于我们国家优越的社会制度,得益于国家扶持中医药的政策和精心培养中医药人才。

   在基层工作8年,积累了宝贵的诊疗经验

   20世纪50年代初期,我出生于商丘市睢县,在农村长大,深知基层群众的疾苦。新中国成立时,医疗资源匮乏,村里缺医少药现象比较严重,村民生了病,都找一些单方、验方或者挖一些草药来治病。
    小时候,我特别喜欢听祖父讲述睢县河堤岭公社的“四大名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为群众治病的佳话。当时,我伯父在当时的河南医学院从事教学及科研工作。在工作之余,他时常回到家乡,为乡亲们治疗疾病。他以“重德积善”为座右铭,对患者不分贵贱,一视同仁;诊病认真,细致入微;用药价廉,力求疗效;对贫穷之人,均免费治疗。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我对中医学充满了向往,立志长大后成为一位悬壶济世的名医,为父老乡亲消除病痛。
    1977年,我从河南医学院医疗系毕业,被分配到睢县人民医院从事内科临床工作,一干就是8年。当时,由于医疗条件及医疗设施有限,别说全国的县级医院,就连地市级医院的内科也没有分科,比如现在的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等属于大内科范畴,临床医生就是全科医生,什么病都需要治疗。正是有了这样的环境,这样的机遇,练就了我诊治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疾病的过硬本领,为今后从事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当时,医院里有一部分医生经过“西学中班”培训后,采用中西医疗法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肝硬化等疾病,取得了满意疗效。于是,我迫切希望学习中医药理论知识和特色疗法,为患者治病。

潜心学习,真正与中医结了缘

   因工作需要,1987年,我被调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工作,一干就是8年。我学的是西医学知识,而急诊科的大部分医生既懂西医疗法又懂中医医理,所以接诊患者时,我有一些不知所措。还好,我具备西医诊疗经验,能够为急诊患者解“燃眉之急”。那时,我深刻体会到,所学的医学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临床的需求。此后,我利用零碎时间,研读一些中医典籍,逐渐对中医有了进一步认识。
    1991年,国家加大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力度,推动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工作。河南省卫生厅(现为河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对这一政策进行贯彻落实,依托河南中医学院(现为河南中医药大学)开设了“西学中”培训班。当时,“西学中”培训班仅有40个名额,报名的人员非常多,竞争比较激烈。我想抓住这个学习中医理论知识与诊疗技能的机会,便积极参加报名;每天挤出时间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在公交车上、在走廊上,都抓紧时间学习;在我的手背上、胳膊上都有我用笔记下的《汤头歌诀》;我时常挑灯夜战,坚持学习中医理论知识。最终,我顺利考上了“西学中”培训班,真正与中医结了缘。在培训班里,我在老师的指导下,背诵《汤头歌诀》、研读中医经典医籍等。其间,我每天跟随老师侍诊、开方等,学到了宝贵的治病技巧。后来,我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了。我运用中医理论,结合西医诊疗思维,采用中西医融合的方法,治愈了许多常见病、多发病以及一些疑难杂症。

“救人如救火,病房如战场,细节决定成败”

   1994年,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提出了专科专治的发展理念。于是,在科室主任郑绍周的带领下,成立了中风科。不久,由于待患者热情周到,治病效果好,业绩突出,医院推荐我担任科室主任。从此,我带领医务人员,在临证时注重发挥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患者治疗疾病。
    随着社会的发展,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中风等病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疾病具有高患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为了适应新形势,医院于1994年成立了脑病科,任命我为科主任。我时常给年轻医生讲:“救人如救火,病房如战场,细节决定成败。”有一次,一名脑出血患者开始处于昏迷状态,继之出现高热、极度烦躁等症状,值班医生虽然采取了措施,但效果不明显。得知情况后,我迅速赶到病房,与值班医生会诊。我们认为患者属于中风中的脏腑痰热实证,立即采用食醋灌肠通泄大便等疗法治疗疾病。最后,患者的病情有了好转。
    几年后,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为了加强学科发展、打造重点专科以及整合优势资源,成立了脑病医院,任命我为副院长。由于冠心病、中风等病具有发病急的特点,我在随叫随到的基础上,为住院患者提供24小时服务;与外地患者加微信好友或者留下自己的电话,以便及时提供诊疗服务。很多时候,我所扮演的就是消防员的角色,只不过战场不同而已。

积极创新,专心致志搞科研

   我在临床、教学及科研第一线,致力于中西医结合防治脑病的研究,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中风、痴呆、帕金森病等疾病。同时,我带领团队在传承中医疗法的基础上,对中成药制剂进行了创新。
    20世纪90年代,我率先在河南省开展了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带领团队研制了“复智胶囊”。1998年,该药被郑州市卫生管理部门批准为院内制剂,并进行生产、应用。1995年,“复智胶囊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中标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于2002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005年,“复智胶囊对血管性痴呆细胞因子及胆碱能递质影响的研究”中标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于2007年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中风是人类三大致残性疾病之一。针对中风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治疗,我带领团队研制出“通脉舒络胶囊”;2011年,我们研究的课题“通脉舒络胶囊对缺血性中风气虚血瘀型患者的影响”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帕金森病是世界疑难疾病,其病程长,病情重,给患者带来的痛苦难以想象。对此,我带领团队研制出了“熄风定颤丸”。课题“熄风定颤丸”与美多芭联用治疗帕金森病临床与机理研究”中标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并荣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熄风定颤丸”被管理部门批准为院内制剂。该药与西药联合应用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针对帕金森病的“早期中药治疗”“中期中西医结合减毒增效”治疗方案,在国家中医药行业专项重大招标过程中中标,这标志着河南省帕金森病研究水平走在了全国前列。

意气风发,拼搏奋进,硕果累累

   1996年,我被河南省中医管理局选拔为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7年,我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师从我国著名脑病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永炎和全国著名病理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脑病研究室主任黄启福。在临床实践和跟师学习中,我始终坚持虚心学习、细心观察和勤于总结经验。学成归来,我把学到的诊疗技能与中医诊疗疾病的前沿信息,适时运用到临床中。
    2009年5月,我被管理部门评为河南省首届名中医;2012年6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评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等。我发表论文260多篇,出版《中西医结合瘫痪病学》《实用脑卒中康复学》《中西医结合帕金森病诊疗学》等专著11部。这是我意气风发、拼搏奋进、硕果累累的几年。
    我现任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医院名誉院长、河南中医药大学帕金森病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脑病专业委员会常委、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上市后再评价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务。我能够取得这些成绩,得益于国家扶持中医药的政策和精心培养中医药人才。这鼓励我努力奋斗、不断进取。

杏林迎来新时代,满怀信心迎未来

   从医41年来,我在传承中医特色与优势的基础上,探索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为患者治疗疾病;在积极做好传承、创新工作的同时,为广大患者提供及时、便捷的诊疗服务。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政策。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中西医并重,扶持中医药和民族医药事业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中医药法》于2017年7月1日正式实施,以及出台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这充分表明了国家对中医药事业的重视,为广大群众带来了福祉。
    中医发展的大好形势和日益走向全面振兴的美好前景,对于每个中医工作者来说,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我要以此为契机,对业务更加精益求精,全心全意为群众的健康提供诊疗服务;要认清自己的神圣职责和担当,尽心尽责地做好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工作;努力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药人才,为振兴中医药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文字由李云整理;图片由河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贾晓倩提供)

为患者治疗疾病

名医传承论坛

获奖证书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