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植在血液里的中医情结 □翟丽娜
“先生”一词,在我的家乡——开封市通许县,是专门称呼医生(通常指中医)的。中医承载着我国古代人民同疾病进行斗争的经验和理论知识,通过长期医疗实践逐步形成的医学理论体系。 中医学以阴阳五行为理论基础,将人体看成是气、形、神的统一体,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机,以及人体五脏六腑、经络关节、气血津液变化,判断邪正消长,得出病名,归纳出证型,以辨证论治为原则,制订“汗、吐、下、和、温、清、补、消”等治法,灵活运用中药、针灸、推拿、按摩、拔罐、气功、食疗等多种治疗手段,使人体达到阴阳平衡而康复。
小时候,我敬畏“先生”
记得儿时,我生病了,发高热,出了疹子(麻疹)。根据我的病情,祖母买了一些中药,熬了一碗浓浓的药液让我喝。我喝了药,感到特别苦,不愿意继续喝。这时,祖母说:“我专门请先生为你抓的药。继续喝药,你的病就会好。”当我喝了几次药后,我的病情有一些好转,麻疹逐渐消失。当时,我对“先生”是敬畏的,心想:“长大后,我若能像‘先生’一样为村民消除病痛,该有多好啊!” 当时,我们村中药铺的位置在大队部(当时是这样称呼的,现在为村委会)的旁边。从中药铺的大门走进小院,院子里有几棵槐树,两间平房;走进屋里,看到的是一排设有很多小抽屉的中药柜,里面光线比较暗。“先生”是一位长相清瘦的老先生,全村人都称他“贾先儿”。村民若生病了,时常说:“快找贾先儿治病。”后来,我到外地上学,经过拼搏,顺利考上一所医学院校。 有一年,学校放假后,我回到家乡,听村民说:“‘贾先儿’去世了。”之后,村里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先生”。村民有个头疼脑热的,必须跑很远的路,到当地卫生院治疗,很不方便。
上大学后,我选择中医专业
我在医学院校里选择了中医专业,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基础理论知识与中医诊疗技术,渴望成为一名为群众消除病痛的“先生”。只是,对于从小接受现代理论体系教育的人来说,学习中医理论时感到从未有过的困惑,特别是研读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时,读起来晦涩难懂,感到一些理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甚至一些中医思维只有在导师的言传身教下,反复琢磨才能有所领悟,比如侍诊、抓药、炮制中药等。记得上课时,有时我会望着窗外的天空想:“儿时,长相清瘦的‘贾先儿’真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养生学、运气学等理论治病的吗?我学习这些理论时,怎么感到非常难懂啊!” 毕业实习时,我在开封市第一中医院,跟随老师郭云静侍诊、抄方。在临证时,我看着老师询问患者的病情,继而“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后,把几味中药灵活加加减减,写成药方,治疗一位慢性肾炎患者。后来,这位患者的病情逐渐有所好转,最终痊愈了;一位水肿症状比较严重的老太太,我看着老师同样把几味中药灵活加加减减,写成药方;老师嘱咐完注意事项后,让患者按方取药。患者服用几剂药后,水肿症状逐渐消失了,疾病被治愈了。 原来,我在上学时曾经背诵多遍都不能理解透彻的理论,在跟师临证时,竟然有所感悟,初步感到中医如此神奇!我们的先辈用智慧把他们的实践经验总结起来,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整理成册,供后人学习、研究、创新。
临床实践时,我体会到中医的神奇疗效
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我一次次被中药的神奇疗效所折服:第一次接诊患者时,我学着教师的模样,询问患者的病情, “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用四君子汤治疗一位患者在化疗后体内的白细胞减少的疾病。患者在服用几剂药后,体内的白细胞接近正常值,其他症状也有所好转;第一次,我用四物汤治好了好友的月经不调……取得这些成绩后,我心中窃喜,今后我可以大有作为了。 有一次,我回老家看望父母,父老乡亲看到我,就请我为他们治病,当他们微笑着喊我“翟先儿”时,我又想起那个长相清瘦的“贾先儿”。当时,我被幸福感、自豪感围绕着,心想:“如今,我真成为一位为群众治病的‘先生’了。”随后,我好奇地问家人:“在咱们村里,还有中医为村民治病吗?”一位嫂子说:“自从贾先儿走后,咱们村里就没有中医了。现在,我们患病了都吃西药,好得快。”听到这番话后,我心中产生一种莫名其妙的失落感。目前,国家相继出台了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法规、政策,促使中医逐渐从“困境”中走了出来。
我国已形成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近些年,现代医学(西医)在我国得到快速发展;同时,还有一些学者用现代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来分析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学陷入争论之中。我多次反问自己:是中医错了吗?是我错了吗?想一想在临证时,我每次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治愈了许多患者的疾病,取得了明显疗效。我深信:我没有错,中医没有错,作为医者,能治好患者的疾病,能够满足不同患者的治病需求,就应该坚持下去! 其实,我国历来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把“团结中西医”作为三大卫生工作方针之一,确立了中医药应有的地位和作用。1978年,原卫生部(现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党的中医政策,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的报告》,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有力地推动了中医药事业发展。2003年,国务院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2016年,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作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2017年7月1日,《中医药法》正式实施。随后,国家出台了《中医药法》的配套政策——《中医诊所备案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医医术确有专长人员医师资格考核注册管理暂行办法》等,我国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中医药政策体系。 正是这些好政策的顺利落实,使我坚定了传承中医、创新中医的信心与勇气。
我愿倾尽一生传承中医药文化
2003年,在“非典”期间,许多中医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灵活运用经方、验方为患者治疗疾病,取得显著疗效,中药在“非典”期间充分发挥了特色和优势。2004年,在开封市卫生管理部门的引导与扶持下,医院副院长赵新爱带领医院骨干人员,招聘中医药高级人才,组建中医病房等。几年后,医院迅速发展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中医科发展为开封市重点专科。同时,中医科引进了一些中医专业的博士研究生!作为其中一员,我深切体会到,群众乐于选择中医治病,用中医疗法(拔罐、针灸、熏蒸等)保健身体。由此可见,中医是被广大群众广泛认可的,是能够满意群众治病需求的。 近几年,医院多次举办下乡义诊活动,号召医务人员深入基层群众普及中医药预防疾病的知识。我积极参与这些活动,也获得了接触一些偏远乡村患者的机会,能够为群众运用中医疗法治病,普及中医药防病、保养身体知识等,感到很幸福。每一次,我看着质朴的村民,微笑着问我:“你是中医先生吗?快给俺把把脉吧!”从这些话语中,我能够感受到中医是深受老百姓欢迎的!通过参加下乡义诊活动,我体会到,在这个根植着中华文明的“土壤”里,人们对中医的认可是发自内心的,是热爱中医的。 几天前,我跟随开封市红十字会有关专家,回到我的家乡——开封市通许县。在乡卫生院,我看到了宽敞明亮、干净整洁的中医馆。中医馆里的值班医生姓刘,我们进行了深入沟通与交流。谁知,他竟然是我小学时的同学!看着他坐在明亮的诊室里为患者“望、闻、问、切”,辨证施治;听老乡们说着“找‘刘先儿’治病!” 的乡音,我感慨万千。一瞬间,我似乎又看到了那个低矮的平房里的“贾先儿”,在用平和的话语咨询患者的病情。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变化的是时空岁月,不变的是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医是根植在中国人血液里的中华文化!乡亲们用“先生”称呼从事中医药的医者,是一种习惯,是对中医药文化崇敬的习惯。 我选择中医,我愿倾尽一生,继续传承中医药文化,创新理论,创新思路,牢记守护生命、救死扶伤的使命,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作者供职于开封市人民医院)
个人简介:翟丽娜,副主任医师,开封市人民医院中医科副主任,河南省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疗法,治疗老年心脑血管疾病、老年恶性肿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老年肺部感染等疾病。

为患者治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