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南阳聚焦
PDF版查看  第四版:专版
PDF版查看  第五版:中医药周刊
PDF版查看  第六版:视界
PDF版查看  第七版:临证
PDF版查看  第八版:杏林
 
第六版:视界
 上一版    下一版  
对中医药文化的一些感悟
用心搭建抢救胸痛患者的“高速路”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积极推进健康管理暨疾控信息化建设
1
11 1 2019年10月1日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用心搭建抢救胸痛患者的“高速路”
 

用心搭建抢救胸痛患者的“高速路”
□王梦梦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7》显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高于肿瘤和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其中,乡镇心血管病死亡率自2012年以来超过并持续高于城市水平,尤其是AMI(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已超过城市水平。据有关专家预计,2030年,城乡心肌梗死患者将达到2260万人,心血管疾病成为影响群众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问题之一。
    除此之外,据有关数据表明,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70%的最早就诊者在基层医院,且有一些城镇患者发病后也会首先就诊于基层医院。这表明,基层医院已成为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主战场”。因此,在基层,有条件的医院建立胸痛中心,让胸痛患者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救治,对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作用。
聚集各方优势 助力“胸痛中心”建设
    新郑市人民医院作为县市级“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凭借人力、物力、财力优势,借助精湛的医疗技术、硬件设施建立了胸痛中心。自2019年4月1日正式启动以来,胸痛中心接诊患者538例,其中胸痛患者206例,前来就诊的患者呈逐月上升趋势。
    胸痛中心抢救一名心肌梗死患者,从首次接触患者到开启院内绿色通道、多学科协作,开通血管的时间已由原来的120分钟缩短至90分钟以内,并多次刷新纪录。
    近日,该院心内科接诊一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绕行急诊科、心内科病房,在多学科通力协作下,D-to-B(门球时间)缩短至27分钟,极大地缩短了心肌梗死患者的总缺血时间,对降低胸痛患者的死亡率、改善临床预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次抢救成功离不开心内科医务人员的勤奋学习和强化系统培训,更离不开胸痛中心各科室之间的紧密协作。
“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
    胸痛中心能够第一时间为ACS(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进行危险分层,以及进一步分级诊疗,使大部分高危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接受再灌注治疗和安全转运,也可以规范处理中低危程度的胸痛患者,可避免过度医疗和浪费医疗资源,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这对提高该院医务人员对胸痛患者的早期诊断、治疗能力及完善区域网络救治体系起到了推动作用。
    49岁的患者陈先生,2019年8月14日17时许,突然感到胸前区有撕裂一样的疼痛感,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刚开始,患者没有高度重视,想着休息一会儿就好了。谁知,这种症状持续了两个小时,且疼痛越来越剧烈。其家人迅速拨打了120。该院医务人员接到指令后,迅速出诊。在现场,医务人员在5分钟内完成心电图检查,结果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于是,医务人员立即给患者服用阿司匹林300毫克、替格瑞洛180毫克,并告知患者治疗方案及首选急诊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必要性和相关风险,同时联系其他专家,立即开启绿色通道。
    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李彦宏看到该患者的信息后,立即组织手术人员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分析、诊断,并于19时15分启动导管室,19时25分激活导管室,患者于19时29分到达导管室,19时35分开始做手术,19时39分穿刺成功,19时41分开始血管造影,19时44分造影结束。造影结果显示:前降支近端闭塞。19时49分开通病变血管,20时1分完成手术,D-to-B(门球时间)43分钟。
你信任我的专业 我还你健康
    “等待做手术的过程是煎熬的。我们非常焦虑的事情是,他还不到50岁,就患了重病,若治疗不好或者手术不成功,我们家该怎么办呢?可是,看到这个医疗团队在齐心协力地救助他,我们就放心了。”陈先生的家人说。
    实际上,急性心肌梗死是可以预防的。控制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拒绝主动与被动吸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是预防此类疾病的关键。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如果能在发病3小时内得到及时救治,大部分患者的预后是良好的,6小时内打通血管仍能挽救。因此,如果遇到突发胸闷或者胸痛,并伴有大汗等症状的患者,应立刻拨打120或者快速送患者到医院胸痛中心就诊。
    胸痛中心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该院将继续发挥治疗特色和资源优势,不断健全区域协同救治体系,为挽救新郑市及周边区域的胸痛患者贡献力量。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