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体系的“纲” ——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郭艳幸学术思想探微 本报记者 刘永胜 通讯员 邓江海 李 峰 文/图
专家简介 郭艳幸,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河南省名中医,平乐郭氏正骨第七代传人,国家名老中医郭维淮学术经验继承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正骨疗法(平乐郭氏正骨法)”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平乐郭氏正骨流派学术带头人,国家“十二五”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河南省骨关节病防治创新型科技团队学术带头人;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医正骨》与《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副主编。 郭艳幸从事骨伤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40年,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现主持承担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获得省部级科技成果5项,地厅级科技成果17项,国家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10项。
儒雅、沉稳、朴素、低调,是我们见到郭艳幸时的第一印象。无论是走在大街上、坐在诊室中,还是站在学术论坛上,这位平乐郭氏正骨流派第七代代表性传承人依然如此。 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其祖父郭灿若、祖母高云峰、父亲郭维淮均为我国不同历史时期的正骨名家。郭艳幸幼承家学,兼收并蓄,厚积薄发,在继承家传正骨理论的基础上,善于总结创新,继承不泥古,发扬不离宗,提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丰富了平乐正骨伤科气血辨证学说;同时,根据医学发展规律的变化特点和时代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平乐正骨养骨理论。 “平衡是宇宙万物生存的永恒法则,衡则泰,失衡则疾!”郭艳幸说。在家传中医正骨理论的基础上,郭艳幸结合中医养生理论及祖国传统文化,审视现代人生活方式及疾病谱变化特点,探索人类健康与疾病的本质,不断深化平乐正骨对筋骨系统的健康与疾病及其预防和治疗的理性认识水平,提出了平乐正骨平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体是一个内外平衡的有机体。机体内在的阴阳、脏腑、气血及气机升降出入的协调平衡,构成了人体的内平衡;人与自然、社会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和谐统一,构成人体的外平衡。 在疾病发生方面,郭艳幸认为,平衡是人体生命健康的标志,疾病的产生是由于人体内在或外界各种因素发生异常变化,超过了人体的适应限度,损伤脏腑气血、筋骨,导致机体平衡失调。在临床治疗中,她主张防治结合,平衡为纲。预防,即守平衡,以养护为主;疾病的治疗与康复,即促平衡,应以调治为主。通过手法及药物等手段调衡、促衡,使机体达到自身的内在平衡与外在平衡,从而达到疾病的预防和康复。 郭艳幸说,平乐正骨平衡理论主要包括气血共调平衡论、标本兼顾平衡论、筋骨互用平衡论、动静互补平衡论、五脏协调平衡论、形神统一平衡论、起居有常平衡论、膳食平衡论、天人合一平衡论9个方面。以气血共调平衡论为例,平乐正骨理论认为,气血是人身之至宝,人的生、长、病、老无不根于气血。气血的运行保持着既对立制约又相互依存的动态平衡关系,是健康的基本条件,气血失衡是疾病的主要病机。气血平衡,则机体安;气血失衡,则患生。因此,伤科疾病的辨治核心就是调理气血平衡。对骨折的治疗应根据疾病早、中、后三期气血之不同特点,辨证立法用药,“破”“和”“补”各法灵活应用。同时,强调慢性劳损以益气通经为主,急性损伤则以活血化瘀为先。治疗目标均为调理气血,恢复气血之动态平衡。 在筋骨互用平衡论方面,郭艳幸认为:筋与骨在结构上密不可分,在功能上相互协调,共同构成人体框架,完成支持五脏六腑、护卫机体、正常运动及避免伤害的功能。治骨须护筋,正骨复位要重视理筋,避免伤筋;固定骨折注意护筋、用筋与调筋,滋肝养骨。治筋须治骨,筋病应重视护骨、用骨护筋、补肾强筋;手法理筋注意护骨,药物治筋注意补肾壮骨。筋骨、肝肾同治,才能促进功能恢复。同时要注意,在伤科疾病的防治中,没有相对的静止状态,筋骨组织就无以修复;没有主动和被动的功能锻炼,损伤肢体就无法恢复原有的功能。只有“动”与“静”有机结合,才能促进伤科诸疾的早日康复。其中,一般创伤初期以“静”息为主,以“动”为辅;中期宜“动”“静”并重;后期以“动”为主,以“静”为辅。 郭艳幸强调,人体是一个以五脏系统为核心,通过经络、血脉联系起来的有机整体,五脏系统各有其功能特点和活动规律,系统内部及系统间相互制约,维持动态平衡,协调有序。五脏平衡,共调气血化生,共促气血循行。五脏失衡是伤科疾病的重要病机,恶血归肝,内动肝肾,外伤劳损,脾胃失健,心血瘀阻,筋骨失濡。平乐正骨在药物治疗上创立了“破”“和”“补”的三期治疗原则,即创伤早期,疏肝理气,“破”血逐瘀;创伤中期,调肝和胃,调“和”气血;创伤后期,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在重视五脏协调平衡的同时,还要兼顾形神统一平衡论、起居有常平衡论、膳食平衡论、天人合一平衡论等。 “平衡理论是平乐正骨学术思想体系的‘纲’!”郭艳幸说。平衡理论既是对平乐正骨理论的总结与提炼,又是对平乐正骨理论的丰富和发展。其实质是强调在伤科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过程中,应注重标本兼顾,以人体气血平衡与五脏协调平衡为基础,强调筋骨互用平衡,遵从动静互补平衡,重视形神统一平衡与天人合一平衡,同时顾护患者日常生活中的起居平衡与膳食平衡。在临床实践中,无论是健康指导,还是治伤手法、药物、固定、功能锻炼,其最终目的均是努力调动和调节有利于保持或恢复人体平衡的各种因素,实现局部平衡和整体平衡、内平衡和外平衡的统一。 我们了解到,在不断深化对现代医学重心和医学模式转变规律的认识的基础上,郭艳幸着眼于当下筋骨亚健康严峻的防控形势,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特点,在家传正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平乐正骨养骨理论。该理论是根据人体筋骨关节系统的发育规律、解剖生理特点、常见病理机制与疾病转归特征,采用多种科学方法进行养骨、护骨,保养形体,预防骨关节疾病,促进疾病康复的一门理论。其核心是“改善筋骨失衡的亚健康状态,促进疾病趋向平衡加速康复,促进或维持筋骨系统的内平衡和外平衡”,最终达到养筋护骨、强筋壮骨的目的。 郭艳幸认为,太过失度、不及失常、积微成著是筋骨亚健康状态、疾病状态发生的重要模式。养骨是在平衡思想指导下,通过平衡辨证及整体辨证,判断筋骨失衡的性质及程度,在养骨实践中干预调摄,维持机体脏腑、气血及筋骨的平衡,并把起居平衡贯穿始终,抑其太过、补其不及、调其失度、纠其失常,改善筋骨失衡的亚健康状态及疾病状态,达到养筋、强骨、健体的目的。 “平乐正骨以平衡理论为指导,一切皆以保持或恢复人体的平衡为根本!”郭艳幸说。在伤科临床与养骨实践中,平乐正骨更加突出人的整体性和完整性,始终把握人的平衡特性。伤科治疗中不仅关注“人的伤”,更关注“伤的人”,不仅关注“形之伤”,更关注“神之美”;不仅关注“局部之损伤”,更关注“整体之完整”;不仅关注“伤科的诊断治疗”,更关注“伤者的预防、养护与调理”。在平衡理论的基础上,平乐正骨被赋予了新的哲学内涵,“正骨”而不是“整骨”。“正骨”的要义已不仅仅是单一的治伤技术。“正”是恢复人体筋骨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平衡的手段,亦是人体保持筋骨平衡、阴阳平衡、气血平衡以及人与自然、社会平衡的标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