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日常生活中体验养生 □胡本先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养生。养生要从日常生活做起;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养生的基础。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天的养生从起居开始 养生应从起居开始,良好的起居习惯是健康的源头。《黄帝内经》记载:“春三月,早睡早起,广步于庭。”起居之重,古已有之。春天应早睡早起,多到室外活动,这样可使人精力充沛、减少困倦,还可增强心肺功能和机体的免疫功能。久卧最易伤气,春眠太久,不但会造成新陈代谢功能下降,致气血运行不畅,身体亏损虚弱,筋脉僵硬不舒,还容易加快脑血栓的形成。 早睡是指晚上10时入睡,这是人的最佳休息时间。肝经有疏利三焦、通调水道的作用,及时休息才能使血回流滋养肝,否则不利于肝脏排毒。 早睡养阴,早起养阳。最好5~7时起床,此时气血流注于大肠,起床活动有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和代谢废物排泄。人体有固定的生理周期和规律。比如大脑,经过一个晚上的休息,会在固定时间恢复运动,若打乱作息,使大脑生物钟紊乱,便会出现睡醒后精神疲乏,全身倦怠。 午时(11~13时)气血流注于心经,此时应适当休息,否则心经气血充盈,会造成血脉运行紊乱,血不归经。不要食后即睡,不然会影响胃肠消化。午睡时间也不宜过长,最好控制在30分钟以内,午睡时间过长会影响生物钟和晚上的睡眠。 睡眠时间虽然重要,但睡觉的环境及睡姿也不可忽视。中午,很多学生和上班族会坐着或趴在桌子上睡觉,这看似简单,危害却极大。坐着或趴在桌子上睡觉会减少头部供血,人睡醒后出现大脑缺血、缺氧症状;若用手当枕头会使眼球受压,久而久之容易诱发眼病。趴在桌子上睡觉会压迫胸部,影响血液循环和神经传导。最理想的午睡姿势是平卧或侧卧,最好是头高脚低。除此之外,午睡时还要注意:天气再热,也要在腹部盖上毛巾被或薄被子,不要在有过堂风或风口处午睡,以防凉气乘虚而入。
吃好饭是养生有道的重要标志
养生之道,莫先于食。人离不开一日三餐,而一日三餐又与人的健康息息相关。吃饭就是养生,吃好饭就是养生有道的标志。正所谓“饮食有节,可度百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合理饮食很重要 不可暴饮暴食 生命早期过度进食,会促进早发育、早成熟;长大后过度进食,会增加许多疾病的发生,如心血管疾病、脂肪肝、肝硬化等,从而危害健康,缩短寿命。 不可空腹 饮食有节,贵在适度。因此,无论是饱食还是空腹都是不好的。 不吃早餐危害多 饮食养生初起于晨,早餐在饮食中极为重要。因为早餐是睡醒后的第一餐。经过一夜的睡眠,人体从尿、皮肤、呼吸中消耗了大量的水分和营养,且经过一晚上的消化,前一天所吃的晚饭已经消耗殆尽,这时体内的血糖指数较低,需要通过吃早餐来补充能量,否则体内葡萄糖的缺失会导致脑细胞活力不足,使人出现身体疲倦、精神难以集中、记忆力下降和反应迟钝的症状。 不吃早餐会影响血糖 一夜的睡眠休息使人体内的营养消耗殆尽,此时血糖浓度已经处于偏低状态;若不吃早餐,血糖浓度会继续下降,使我们出现面色苍白、四肢无力、精神颓废的现象,有时还会出现低血糖休克。 不吃早餐会影响记忆力 大脑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成分,这种芪糖只能聚集在肝脏和肾脏中,而且只能储存8小时。若不吃早餐,会使大脑出现能量不足,而引起记忆力衰退。 不吃早餐还易造成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病。 不吃早餐会诱发胆结石 人在早晨空腹时,体内胆汁中胆固醇的饱和度较高,吃早餐有利于胆囊中胆汁的排出。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就连吃饭都要快,大多数食物在很大颗粒的状态下就进入胃中。快速的吃饭习惯,使身体分泌消化酶的速度赶不上食物的供应。吃得太快会加重胃肠负担,使食物的吸收比例愈来愈低。从健康的角度考虑,吃饭应细嚼慢咽,让体内的消化酶充分分泌,让身体充分吸收食物的营养,以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
养生也贵在养性
《备急千金要方》记载:“性既自善,内外百病,自然不生,祸乱灾害,亦无由作,此养性之大经也。”“治未病”当中也渗透着养性的道理,比如我们养成了好的习性,那么身体气血平和,百病自然不生,这就是“治未病”的道理。而养性重要的一点就是养心,一个人的精神状态非常重要,这种状态是从早晨就开始的,以什么样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非常关键。 精神状态,俗称情绪。所谓情绪,就是人思想感情的流露,是大脑皮层兴奋、抑制过程中所处的一种状态。中医习惯把这种精神因素分为“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黄帝内经》记载:“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七情”不可为过,过激就会损伤脏器,有害于身体。情绪波动,喜怒无常,心情忧郁,感情脆弱,都对健康不利。 不良的情绪,不良的精神刺激,可使神经系统功能紊乱,指挥失灵,造成其他器官机能调节发生障碍,导致一系列病患。许多疾病,如精神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血管疾病、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都与精神因素有关;疑虑、恐惧、悲伤、愤怒等坏的情绪更易诱发疾病。 不好的情绪,可以致病;而乐观的情绪,却可以治病。世界上许多长寿者都是在乐观的情绪中度过一生的。尤其是老年人,人到老年难免患病,要有正确的心态,“既来之,则安之”,精心医治调养,保持乐观宁静的心情,这样有利于身心健康。
运动是养生的重要途径
“广步于庭”就是讲顺应自然,动以养形。走路不仅是人体的基本活动方式,还是一种锻炼身体、延年益寿的最佳途径。走路可锻炼肺部功能。尤其是老年人,步行可提高血液循环、吸氧能力,改善身体缺氧状况,对改善肺功能非常有效。步行可以促进下肢和腹部肌肉有节律的舒缩,双臂的摆动也有助于增加肺的通气量,使肺功能加强。步行的优点是人在任何时间、地点都可以进行,而且动作缓慢、柔和,不易受伤,因此,特别适合年老体弱、身体肥胖和患有慢性病的人。 除步行外,“背部撞墙法”也是一种对身体极为有益的小运动。人体背部的脊柱及脊柱的两侧,分布着丰富的脊神经和许多重要穴位,与四肢、内脏器官有广泛的联系。背部撞墙能够刺激背部组织与穴位,通过神经系统和经络的传导,促进局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内分泌与消化功能,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从而达到养生的目的。 养生的方法多种多样,但是每个人的体质不同,每种养生方法适合的人群也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养生方法,从而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作者供职于陕西省岚皋县中医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