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应走独特的医学之路 □韦绪性
当今,国家十分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医想要走出去,走向全世界,需要采取以下举措,一是人才培养;二是临床疗效;三是以包容、开放的态度,不断进步。 人才是中医药发展的根本。郑板桥曾有言:“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中医药的继承发展,不仅需要“新竹”,更需要“老干”;走好这条道路,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从“一师多徒”到“一徒多师”
作为学生,最重要的是打好基础,多背经典,勤学苦练,同时不能忽视临床跟师学习这个环节。现今,各个医学院校多为“一师多徒”的培养模式。在实行“一师多徒”时,更要做到“一徒多师”,即作为学生,不能仅局限于一位老师的经验,要开阔眼界,多学多看。例如,叶天士在求学过程中,听说有比他高明的老师,就不远千里前往求教,态度十分谦虚。他一生先后拜了17位老师,撰写医书与成就超过了他所有老师。因此,学生在学习一位老师诊疗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广泛看书,跟随其他名师,勤学勤思,方能不囿于一家之言,不断成长,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重视学生的医德培养
作为老师,要真心将自己的经验全部传授给学生,并重视学生的医德培养。传承,不仅指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大医之精神”。“大医之精神”就是要学生在临床中想患者之所想,将患者当成亲人。在科研方面,要实事求是,拒绝学术不端等行为,要让学生深刻领悟研究的目的在于应用,在于利国利民,医学研究应该是造福社会之举措,不能谋私利。 《黄帝内经》中有“非其人勿教,非其真勿授”的文字记载,古时选择传承医道的弟子,最先观察的就是其人之道德品格。西晋时期的哲学家杨泉曾在《物理论》中说:“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因此,不论发展到什么时代,老师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培养都是最为重要的,因为医生手中掌握着患者的性命,不可忽视。 同时,发展中医药的关键在于临床疗效。中医是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我们不能只关注理论,理论的作用在于解释现象和指导实践。作为医生以及即将成为医生的医学生,关注的重点应该在如何祛除患者的病痛上面,应多临床,勤思考,多创新。同样,作为科研工作者,一切理论研究都应该围绕临床疗效开展,而不能本末倒置,为了科研而科研。
内化中医思维并借鉴西医诊疗经验
当前,加强中医理论思维、临床思维的培养已成为中医业界共识。认知模式决定思维方式,诊疗模式决定临床思维与治疗方式的选择,没有符合中医学基本理念诊疗模式的临床指导,难以建立起真正的中医临床思维。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的诊疗模式,是中西医结合的新模式。 一部分中医的从医之路,开始于传统中医,后又系统地学习了西医学理论,《黄帝内经》中有“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的文字记载,“径”与“舟”就是医学本身,中医与西医都是载体,二者结合才能走得更远,才能为群众提供更加及时、便捷的诊疗服务。 在当今社会发展趋势下,对于中医而言,学习西医的理论知识与诊疗技术同样重要。我们需要西医理论中的基础知识,需要学会用西医的现代手段辨别疾病。随着科技日益创新,很多在张仲景时代无法治疗的疾病在今天可以治疗,这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墨守成规、固步自封,要接受最新的科技手段,接受最新的理论概念,并用中医思维消化它们、运用它们、发展它们。 将中医、西医理论知识与技能具体落实到临床,便是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同时按照中医的理论、思维来治疗,辨证论治。一些中医为患者看病,写诊断文字全用中医病名,然而有一些中医病名生僻字较多,患者难以理解,不如西医的病名规范化,令人一目了然。因此,在临床上,医生在为患者消除疾病痛苦时,要内化中医的思维,再借鉴西医先进、方便的诊疗手段。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就进行过中西医结合的尝试。中医发展到今天,在政府大力提倡的环境下,更应该以包容、开放的态度,谋求自身的进步。 中医药想要迎接更加美好的未来,需要一代代人前赴后继、推陈出新——更有疗效的治法、更便利的药材、更易接受的思想、更加高明的医生……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变迁,中医药一直在传承、创新。张仲景之伤寒的滥觞,金元四大家的出现,温病理论的创新等,无一不是推古求新,谋求为同时代的人祛除病痛。直至今天依然如此。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教授祝谌予,在临床用药方面敢于创新,时常参考现代药理研究成果,将某些确有药理实验依据的方药应用于临床实践,创立了名方“过敏煎”;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以岭等人有感于清代名医叶天士“遍阅医药,未尝说及络病”之慨叹,结合多年来关于络脉与络病的理论思考、临床实践,开创了络病理论及临床运用的先河。 总之,中医药将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趋于完善,将在其他思想的冲击下兼容并包,走出独特的医学之路,走出“中国特色”。 (作者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