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F版查看  第一版:要闻
PDF版查看  第二版:动态
PDF版查看  第三版:洛阳新闻
PDF版查看  第四版:卫生监督
PDF版查看  第五版:基层卫生
PDF版查看  第六版:乡村视角
PDF版查看  第七版:诊治参考
PDF版查看  第八版:乡医课堂
 
第七版:临证
 上一版    下一版  
推拿结合中药热敷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验案
单方验方
胃阴亏耗证论治体会
经方辨证施治心律不齐、面部神经抽搐
内庭穴的功效与应用
河南省中医院肝胆脾胃科主任医师牛学恩:功能性胃肠病的诊治
1
11 1 2019年4月23 星期二 目录导航 1
 上一期   下一期 
1
  经方辨证施治心律不齐、面部神经抽搐
 

□王 付

   刘某,女,54岁,有多年心律不齐病史。3年前,患者出现面部神经抽搐,经朋友介绍到笔者处就诊。
    刻诊:患者心悸、胸闷,面部肌肉抽搐,面色晦暗,指甲中间凹陷,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舌质淡夹瘀紫,苔白腻,脉沉涩。
    辨证:瘀、虚、痰夹风证。
    治疗:活血化痰,补血息风。
    方药:桂枝茯苓丸、藜芦甘草汤、四物汤与牵正散合方加味。桂枝12克,茯苓12克,桃仁12克,白芍24克,丹皮12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熟地黄12克,全蝎6克,白附子6克,僵蚕6克,藜芦1.5克,炙甘草10克。共6剂,每天1剂,第1次煎40分钟,第2次煎20分钟,合并药液,分早、中、晚3次服用,每次150毫升左右。
    二诊:心悸、胸闷好转,按上方继续服用6剂。
    三诊:心悸、胸闷较二诊时好转,面部肌肉抽搐,在原方基础上加藜芦至3克,继续服用6剂。
    四诊:面部肌肉抽搐较三诊时减轻,头晕目眩,以前方加红参6克,继续服用6剂。
    五诊:心悸、胸闷较四诊时又有好转,头晕目眩基本消除,以前方继续服用6剂。
    六诊:心悸、胸闷诸证基本消除,以前方继续服用50余剂后,痊愈。
    笔者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汤剂改为散剂,每次服用6克,分早、中、晚3次服用。
    1年后随访患者,一切尚好。
    用方体会:根据患者面色晦暗、脉涩,辨证为瘀;头晕目眩、倦怠乏力辨为血虚;因面部肌肉抽搐辨为风扰;又因胸闷、苔白腻辨为痰。因此,辨证为瘀虚痰夹风证。方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四物汤,补血养血;牵正散、藜芦甘草汤,熄风止抽,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作者供职于河南经方医药研究所)

 
2008-2012 YYWSB.COM All Right Reserved
医药卫生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