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医的三焦 □胡献国
《三国演义》第七十八回“治风疾神医身死,传遗命奸雄数终”中写道:曹操患头风,华歆推荐了神医华佗。华佗建议曹操用利斧砍开脑袋,取出风涎,方可除根。曹操认为华佗想谋害他,于是将华佗下狱处死。华佗死后,曹操病势转重,只觉头晕目眩,气冲上焦,目不见物。这里的上焦为中医常用术语,为三焦之一。 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根据人体内在脏腑的生理功能和部位,将人体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医学正传》记载:“胸中肓膜之上,曰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曰中焦;脐之下,曰下焦;总名为三焦。”三焦亦为六腑之一,《类经》记载:“脏腑之外,躯体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 总观三焦,膈以上为上焦,包括心与肺;横隔以下到脐为中焦,包括脾与胃;脐以下至二阴为下焦,包括肝、肾、大小肠、膀胱等。其中肝脏,按其部位来说,应划归中焦,但因与肾关系密切,故将肝和肾一同划归下焦。 三焦的功能实际上是五脏六腑全部功能的总和,尽管历代医家对三焦争论纷繁,但在实际应用中仍不失其临床意义。 三焦辨证是外感温热病辨证纲领之一,为清代医家吴鞠通所倡导。三焦辨证是根据《黄帝内经》关于三焦所属部位的概念,大体将人体躯干所属的脏器,划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从咽喉至胸膈属上焦;脘腹属中焦;下腹及二阴属下焦。并在《伤寒论》六经分证和叶天士卫气营血分证的基础上,结合温病的传变规律特点而总结出来的。三焦所属脏腑的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标志着温病发展过程的不同阶段。上焦主要包括手太阴肺经和手厥阴心包经的病变,多为温热病的初期阶段。中焦主要包括手阳明经、足阳明经和足太阴脾经的病理变化。脾胃同属中焦,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邪入阳明而从燥化,则多呈里热燥实证;邪入太阴从湿化,多为湿温病证,其中足阳明胃经的病变多为极期阶段。下焦主要包括足少阴肾经和足厥阴肝经的病变,多为肝肾阴虚之候,属温病的末期阶段。 (作者供职于湖北省远安县中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