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是精神科医生的职责!” |
|
“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是精神科医生的职责!”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精神科七病区主任医师马闯胜小记 本报记者 杨 须 通讯员 席 娜 低调、谦虚、沉稳……从门诊匆忙赶来的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七病区主任医师马闯胜,言谈举止中有着精神科医生的鲜明特点。 对精神科精准医学的探索,医生要敢于打破常规。记者面前的马闯胜中等身材、偏瘦。作为郑州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他参与的《精神科与消化科躯体形式障碍治疗及医疗成本研究》课题,获得了科技进步二等奖。他说:“精神疾病患者康复到一定程度后,就应该回归社会。见到患者康复出院,自己甚至比患者还要高兴!” 精神病可怕? 不,患者是医生最好的“老师”。 “我们病区收治的主要为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抑郁症、躁狂症患者,年龄跨度比较大,从八九岁到七八十岁的都有,其中20多岁到70岁的患者居多。”马闯胜说,精神科医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精神卫生知识和宽广的知识面,还要有爱心,只有这样才能在精神卫生领域不断探索、钻研,帮助精神疾病患者摆脱病痛的折磨。 刚参加工作没多久,马闯胜接诊了一名精神分裂症患者,令他印象深刻。 时间追溯到1997年。马闯胜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工作的第二年,陈某由于精神疾病发作被当地民警和社区工作人员一同送到该院治疗。经过一系列专业检查后,陈某被确诊患有精神分裂症。 “当时,陈某的病治疗起来虽然很困难,但是最终治疗效果,还是让人很有成就感!”马闯胜说,陈某最初病情严重时甚至用擀面杖粗的棍子打他的母亲,经过治疗后,如今的他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照顾母亲。马闯胜说:“帮助患者回归家庭和社会,这是精神科医生的职责!” 经过两个多月的住院治疗,虽然陈某的精神病症状逐渐消失,但始终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不够深刻,自控力不足。 幸运的是,陈某和马闯胜之间建立了充分信任的医患关系。这不仅使陈某看病就医有了良好的依从性,还帮助陈某有效控制病情的复发。过去20多年了,陈某坚持服药、定期复查,生活过得从容不迫。 肠胃不适? 不,也许你得了躯体化障碍! “我在其他医院花了几万块钱都没有看好的病,来你们医院治好了!”前段时间,受躯体化障碍困扰的刘老太太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顺利出院,痊愈后的她对医护人员恳切地说道。 原来,刘老太太平时胃口非常好,喜欢吃烧饼、锅盔类的面食,突然有一天出现恶心、呕吐、全身疼痛、便秘等症状。起初,刘老太太家人以为她是胃肠功能紊乱,便陪她到当地某综合医院就诊。但是,始终检查不出病因,刘老太太也变得十分焦虑。最后,综合医院的医生建议刘老太太到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进行治疗。 那天中午,马闯胜正在坐诊,接诊了刘老太太。在详细询问她的病症和诊治经过后,马闯胜建议她住院观察治疗。 “好一点儿没有?”一天早晨,马闯胜查房时问道。当时刘老太太弓着身子,似乎要趴到被子上,但是又趴不下去,身体似乎被一个弓形的框架悬空支撑着,整夜不能睡,十分痛苦。 “还是那样儿。”刘老太太一脸无奈地回答道。 经过一个多月的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刘老太太病情痊愈,并康复出院,于是有了前面提到的一幕。 马闯胜说,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之间交流增多,综合医院的呼吸科、消化科、神经内科、泌尿外科等专科的医务人员也能识别出躯体化障碍患者,并转诊到专业治疗精神疾病的医院进行救治。同时,躯体化障碍的诊断方法也被综合医院的医生所了解。如果遇到轻微的躯体化障碍,综合医院的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量表测试或者尝试性用一些精神疾病药物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病情比较严重,医生会建议到专业的精神疾病医院进行救治。
|
|
|